其实硬要掰扯语义的话,
现代汉语羊汤、鱼汤、罗宋汤的“汤”,本质上依然是热水……
当然你可以抬杠说“我把汤放凉了喝它依然是汤”,但是依照这样的逻辑,我把甜烧白放酸了它也依然是甜烧白,这样的对话没有意义。
回到问题,这个问题经过一次修改,以前没有“现代”二字,是以有很多人举文言文为例证,本回答整体为现代汉语做解释。
应该承认,在过去,“汤”的存在是一个专有名词。这个字造出来就是为了表示“热水”,继而诞生了“金城汤池”“固若金汤”这样的成语。
但是,尽管今天中国的老百姓大多爱喝热水,但在过去的平民中是否有这样一个习惯,还要画上很大的一个问号。
唐朝时期有一个叫圆仁的日本僧人遣唐,就曾记载百姓生活:
山村县人湌物粗硬,爱吃盐茶粟饭,涩吞不入,吃及胸痛。山村风俗:不曾煮羹吃,长年唯吃冷菜。上客殷重极者,便与空饼、冷菜,以为上馔。
连菜都要冷着吃,很难说会有人烧热水喝。
而且,百姓常年吃冷菜估计也并非生活习性使然,而是因为燃料问题难以生火。
如果燃料真的那么唾手可得,也就不会出现《卖炭翁》中的老翁了。
按宋真宗时期记载:
民间乏炭,其价甚贵,每秤可及二百文。 虽开封府不住条约,其如贩夫求利,唯务增长。
宋朝甚至专门出台法律,不允许为了取薪而乱砍树,刑罚之重使人很难想象当时为了获取燃料疯到了什么地步:
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三千里;不满三工者减死配役,从者徒三年。
是以早期民间对于“热水”的概念可能很少,“汤”作为表示热水的专用名词,在民间的概念里更更多用其引申义“羹汤”“药汤”。宋末元初的佛教书籍《五灯会元》多以“汤”字代指热水(洗澡水),而此时的民间话本里“汤”用于洗澡水之类热水的场景要远少于药汤茶汤羹汤之属。
并且,在元明时期逐渐出现了“热水”一词挤占了“汤”原本的语言生态位,明朝又逐渐出现“滚水”一词,清朝又出现了“开水”一词。相关含义词汇丛生的原因很可能是当时燃料的获取成本大幅降低。现代汉语是古白话的继承者,在使用习惯上肯定和古白话更像。
不过,在整体上,“汤”在现代汉语中作为“热水”讲是存在使用痕迹的,比如经常形容人被雨淋湿的词汇“落汤鸡”,这里的“汤”实际上指的就是热水,人们杀鸡以后把会鸡丢进热水里,方便去毛。
与“汤”相似,词意发生很大变化的还有“红”“粉”,原本“红”在颜色上是指“色赤而白”,“粉”在颜色上是指“白色”。但是民间使用多以“红”称“赤”,时间长了以后“红”原本的语言生态位空了出来,后来被“粉”填补。
最大的例证是民国时期学者、学生多以“赤色革命”代指“无产阶级革命”,而果党也多称我党为“赤匪”。
但是有个湖南的农民就一直叫“无产阶级革命”为“红色革命”,还写了篇文章,叫《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最后做一点与题目无关的“热水史”的收尾。
民国时期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出于公共卫生考虑,国民政府提倡大家饮用烧开以后的水。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农村地区没有条件饮用白开水,1930年,陈翰笙前往河北农村进行考察,他在调查报告里这样写道:
一般农户的燃料,是树根、麦秸和干草。不过他们只在做饭时烧火,而且只要烧熟几把小米就熄火了。由于燃料不足,村民们喝不起开水,平时都是喝生水,直接饮用井里或河里的稍稍经过沉淀后的水,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是这样。
49建国以后,国家快速生产暖水瓶等保温器具,并且在城镇很多地区设立了专门的地方供应热水,在部分农村地区,由公社和公共食堂负责开水供给。并且要求:
卫生员应当积极宣传喝开水的好处,带动群众养成喝开水的好习惯。
要反复教育群众喝开水和消毒过的水,不喝生水。
到80、90年代,民众的燃料问题大多得到解决,热水供应点相继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