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特技技术关系不大,也不是审美疲劳的问题,是美国和中国社会形态太不同了,美国观众和中国观众需求不兼容了。和价值观还真有一点关系。
文艺电影不谈,真实的驱动去观众电影院,是要讲“功能性”的。
比如说,小年轻谈恋爱的时候就得看一些所谓的轻松的小妞电影。不可能谈恋爱去看《建国大业》吧。所以没什么内涵的轻松的《前任攻略》之类的电影,就很适合,所以他有基本的票房。
暑假的时候进行所谓的亲子活动高需的时候,就需要看一些有教育意义,合家欢的电影。比如说《长安三万里》就很适合。《八角笼中》也适合带小孩去忆苦思甜。马上要上映的反诈电影我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宣传视频下很多人的留言都是“这电影我一定要去看,里面有我投资的三万块(被骗的钱)”“我一定要带我的姐妹/家长 去看,他们被骗了多少云云”
总之,商业电影是很讲究功能性的。
他需要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问题:别人为什么要花这个票钱看。
美国大片也是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她们讲究"政治正确"是不得已而为之,是面对美国观众的真实需求。
举例来说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有很严重的民族融合问题,x战警这样实际上反应民族冲突的电影,就是有功能性的。但是这个功能性在中国不存在。我们的民族融合问题没有美国这么严重。
比如说美国黑人有缺乏文化根基被歧视的问题,弄部电影给美国黑人爽一爽很有必要《黑豹》在美国就有市场,中国没有这个问题,中国人就不该爱看《黑豹》这种种族电影。同样道理《小美人鱼》中国人就不该爱看。
再比如说美国电影比如速度与激情,或者阿凡达二,动不动就family family的,因为中国有独生子女政策,所以没有大型的美式“family”的冲突问题。这电影就适合一大家子7-8口人一起看,中国的3口小家庭就不该爱看。
像是壮志凌云之类的,其实是彻底的白人民族主义电影。他票房就不该比《战狼》高。我们黄种人为什么要去让白种人的名族主义洗脑啊。
优秀的商业电影,其实是融合了多种需求,比如说阿凡达1,你在里面既可以看到民族融合,又可以看到谈恋爱。在中国电影工业不发达的时候,这种电影自然就会有市场。但是现在国产电影工业已经起来了,已经有能力根据中国观众的需求定制了。美式的商业片就已经必然没落了,他的生产主要是满足本地观众的需求的,简单的说,他就是正经的西餐,首先是为了满足美国人的口味而产生的。不适合中国宝宝体质,仅靠几个精神美国人是撑不起票房的,中国有中国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