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文盲就不要评论了,我这短短几百个字都看不明白的就别输出情绪了,很可笑。
这破呼不是药丸 ,是乙烷。
为了挣钱太下沉了……
要不是念在逢年过节这破呼还给我送点礼,真的早卸载了。
先说结论,不会。
这片不符合诺兰作品之前在中国观众心中的定位。比如 盗梦空间 或 信条 ,以有想象力的烧脑故事设定做基础,辅以视听上的刺激,即便是 敦刻尔克,同样是二战历史题材,敦克尔克至少还有不少还原真实的战争场面。
而 奥本海默,片如其名,就是个历史人物的传记片,仨小时,主要是对白,场景非常单一,大量戏份是听证会,外景都很有限,原版还有几段“不可描述”能让观众偶尔抖擞一下精神,但国内肯定是删的一干二净。海量对白,信息量大,语速还快,就算有中文字幕,估计不习惯看字幕的观众,也会觉得跟不上。而且就是跟得上,看了字幕就看不了表演,看了表演又顾不上字幕,三小时电影好像读了三小时书,这票房能高吗?实话实说要是国内能请很优秀的配音演员搞一个高水平的译制版,我觉得票房可能还会高一点点。
为什么我说即便有高水平译制版票房也只能高一点点呢?因为这片也不只是台词多外景少的问题,主要是这个历史事件比较复杂,诺兰想表达的主题也比较深刻,不像一般的战争片,或通过体现英雄的牺牲,胜利的不易,以凸显和平的珍贵。或突出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沦丧,以表达反战主题。奥本海默不太一样,所以想真的看懂,还要略懂历史、政治甚至物理化学,这门槛就很高了,鉴于中国观影主力军一般是中青年,其中大部分估计看不太明白诺兰到底想讲什么。
这种人物传记类电影在全世界商业院线都不会是票房冠军的类型。更何况在中国还隔着政治,文化,语言的巨大差异,更难取得票房成功。但我依然不会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电影不是只以票房高低来评论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所有电影节都可以取消了,如果票房就是电影好坏的唯一硬性标准,还要电影节那些专业评审干嘛?
年轻人普遍人生阅历少,深刻的题材看不明白很正常。诺兰的电影,看一遍看不明白也很正常。对于不了解世界历史,包括不知道冷战时期核威胁有多可怕的年轻人,如果思辨能力不强,很难通过看一部片子转变认知,意识到核武器令人不寒而栗的一面。
确实,给日本扔两颗原子弹加速了二战结束,以几十万日本人的生命为代价,拯救了百万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奥本海默不只美国的英雄,也是反法西斯同盟的英雄。
但是!奥本海默试爆原子弹的时候,不知道这玩意到底是不是绝对可控,如果试爆发现其威力和影响超出可控范围,有可能直接导致世界毁灭,这个风险并不是零。奥本海默依然冒着毁灭世界的风险研制出了核武器。好在链式反应确认可控,试爆成功,投放成功。
如果你认为,用日本几十万人的命为代价,救了成百上千万条生命,这是一种“正义”,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未来全人类毁灭于核武器,当你能穿越回二战时期,你会不会阻止奥本海默研制核武器?那样二战会更久,盟军要一寸一寸地打下日本本土,会死很多美国人,苏联人,中国人,当然死的最多的还是日本人,至少死一半日本人,五千万吧。你会不会阻止奥本海默,以牺牲这几千万条人命为代价,换取未来全人类不被核武器灭亡?当然,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我们都没机会改变了。
当奥本海默答应美国政府去研究核武器的那一刻,人类已经注定被其毁灭了,现在只不过在倒计时而已。
以上加粗部分就是这部电影传达的观点之一,你能否理解?能否接受呢?
片中有一个场景,在日本投放核弹成功,效果拔群,奥本海默在美国获得了群众们山呼海啸般的欢呼与掌声,奥本海默强颜欢笑发表胜利演说,但眼前总是闪现核爆后人类的残骸,痛哭的幸存者……有意思的是,奥本海默幻觉中的这些幸存者和遇难者并非日本人,而是白人,甚至就是眼前这些为他欢呼的美国人,这说明诺兰并没有把奥本海默拍成圣母白莲花,奥本海默的内心并非因为两颗核弹杀死那些日本人而受折磨,而是因为他预见到核弹将会成为毁灭全人类的武器,而自己就是那个“罪魁祸首”。
这只是其中一条故事线。主要故事是奥本海默于施特劳斯这对冤家对头的pk,这里有很多人性部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可以假如奥本海默是中国人,他遭遇的相当于干了一辈子革命,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在文革时期,被举报为反革命,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有资产阶级倾向,举报他的还是个有头有脸的大官,这大官因为私人恩怨看奥本海默不顺眼,就要搞臭他。这下子奥本海默就得找人帮他作证来证明他绝对不是反革命。但是昔日朋友并不可靠,反倒是处的不太好的同事帮了大忙,大概就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