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对《奥本海默》的相关评论透出的信息来看,恐怕改变票房局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无论赞赏还是批评,其中一个关键信息就是对话和台词很密集,作为一部三小时左右的电影,多少考验观众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听起来虽然不像《信条》那样在结构上制造难度,但也是另一种方式的任性而为。
而作为一个有业绩有口碑的导演来说,诺兰是有这个资格任性的,不需要得到谁的肯定,有人投钱拍摄,完成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其实票房这些就更不会去担心。这就像侯孝贤去拍《刺客聂隐娘》一样,所以想靠一个偏文艺的严肃题材来打破票房,难度可想而知。
同时,对很多普通观众来说,这个所谓的大片,会让他们有很多想象,在宣传物料里,他们获取的信息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导演拍摄了关于“原子弹爆炸”的影片。这个爆炸,可能在某些人看来会等同于迈克尔·贝制造的爆炸场面。
而再来说好莱坞大片的现状和接受度问题。电影系列意味着打造IP的延续创作,虽然之前听作家阿城提到过“在限制里出自由”的说法,但要看怎样的限制,如果超过三部以上的IP命题,对创作者们来说,只能是自寻烦恼。毕竟还是那些老面孔,相似的主题设定,想拍出更精彩的故事,没有那么容易了,更何况视觉特效这些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胃口。
比如《速度与激情》系列拍到了第十部,六七部往后的难度就越来越大,毕竟能想到的大场面不但之前系列玩过,其他的“007”,“碟中谍”也都玩过。于是到了第九部,是最惨烈的一部,没什么看头。而因此又逼出了一部场面上追赶之前系列的第十部,以及为了吊足观众胃口,在结尾放了不止一个悬念,告诉你未来至少还会有第11和第12部。
除了故事层面,这和时代的发展也有必然的关系,网络时代的快餐化意味着速度的提升。网络上看视频和电影,可以任意拖拽、倍速观看。影院里已经节奏不算慢的电影,有些观众甚至还有快进的念头。票房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院线期间没有好成绩,等影片下线,观众就有机会在网上观看。甚至有些人一开始就不打算看的电影,就会等着网络上线的那一刻到来。
票房成绩除了首批因为各种原因去看的观众外,更重要的就是观看之后的口碑,如果大多数人都不建议去看,自然票房就没有保证了。像《奥本海默》这种电影,虽然会有很多拥趸和支持者无理由的去影院支持,但更多走进影院的观众可能会感觉沉闷甚至会有昏睡和被欺骗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