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方面。
一方面,河北没有好大学。建国后按大区调整院系,把河北凤毛麟角的好大学如唐山交大,分拆调整给华北大区的其他学校(主要在京津),集中力量办大事。
可第二次院系调整,招生按省级行政区来,大学不搬回去,相当于从河北抢了大学给京津用,使得本不富裕的河北雪上加霜。
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高考的公平仅限于本省,类似看电影,北京天津是IMAX豪华影院躺着看,汉地十八省不管2D3D,椅子好坏,都是坐着,大家都有观后感写。
二十年前,衡中抢了前排,站着看,电影院没管。为了写观后感,河北学生必须跟着站起来,身心被严重摧残。
三十年前风靡全国的“黄冈模式”没敌过市场经济,名师被武汉名校挖走衰败,为什么衡水可以击败石家庄保定唐山呢?
因为衡水模式不是教育理念,以手写印刷体为代表的“工业化卷”只是皮毛,高中,谁不卷?
关键在于生源。
经验丰富的老师都自嘲“教书遇人”,有些人就是放养也能上清北,名校的牛逼程度取决于掐尖数量,学渣抱团谁也没辙。
为了教育公平,绝大多数省份严禁跨区招生,给名校开个小口招一批尖子,维护体面。跨区招生管理最严的江苏,县中都能出状元。
话说回来,真让名校满天下挖尖子,政策不允许,他也没钱。
唯独河北不同,衡水模式的本质是商业模式:
首先,重金挖全省好学生,06年衡中去我校挖尖,一给就是两万块。如云的高手保证了衡中喜报,当年衡中几乎不带尖子生走竞赛,就为了拼高考出状元。
然后,羊毛出在羊身上,衡水模式的重点是,公办学校套民办皮,对大量普通学生课以高额收费。我老家有个堂侄,小升初是本县百名左右,去年想去衡水读初中,开口就是十万块。
最后,衡中、衡二教育集团还遍地开花,在河北各地市开分校,不想背井离乡去衡水,在家就能上衡中!
当然,得掏钱。
算下来呢,衡水模式就是赚了河北家长的钱,苦了河北学生的课,跟学而思们没有区别。
当然,高中必须卷,你不卷他卷,你就输了。
可是,能不能大家卷的有点限度?
这时候,就需要教育厅出手了。挣不来大学,还整不了中学吗?
其实,河北省教育厅也一直看衡中不顺眼——钱是衡中、衡二们赚了,骂名是省厅背。
都是狐狸别玩聊斋,衡中校长没给儿子弄到北京户口,也没舍得让他受罪,跑到西藏高考了。
诛心而论,省厅人的孩子,如果没能力去京津,当然想就近在石家庄二中上学。你衡中这么抢录取名额,合适吗?
但衡水地区经济差,教育产业也是衡水的重要产业,那么多孩子背井离乡来衡水上初中高中,多高的GDP啊,省厅根本干不过市政府。
直到近年,借着国家搞死教培、整顿教育的东风,省厅终于出手,打蛇打七寸,摁死了“衡水模式”的根本——民皮官办,跨区招生。
(七)全面规范学校招生行为。严禁普通高中以任何形式提前组织招生、免试招生、超计划招生、违规跨区域招生;严禁普通高中之间借对方名义混合招生、招生后违规办理转学;严禁公办普通高中参与举办的民办普通高中以公办普通高中名义招揽生源;严禁公办普通高中以“帮扶”“集团办学”“联合办学”等名义参与民办普通高中招生;严禁普通高中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考试结果作为招生依据;严禁普通高中以高额物质奖励、免收学费、虚假宣传等方式争抢生源;严禁普通高中招收已被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严禁招收借读生、人籍分离、空挂学籍;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考“状元”和升学率。
这套组合拳下来,衡中或许依然会是优秀高中,但衡中模式,破灭在即。
河北的学生,就好比二十年前的山东学生,即将迎来正常的中学生活。
老家有个高级教师欢欣鼓舞,在个人公众号发长文庆祝,被衡中告了,差点跨市。
学是孩子的天职,但学习,没必要那么苦行僧。
隔壁河南做了榜样,毛厅长要求放满国庆,严查教室监控,河南高中生享受了完整假期。
在可以遇见的将来,虽然河北学生上好大学还是困难,但,不至于像现在这么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