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央企地产人路过,忍不住感慨几句。
两年前我就说过房住不炒终将消失。
房住不炒这个概念其实好几年前就提出了,不过各地都沉浸在市场经济的狂欢中,地方政府疯狂卖地,大搞建设,政绩捞的盆满钵满,升迁了好大一批人;卖房的高位套现,然后又加杠杆投入到房地产当中,运气好的过去十年裂变过七八次,甚至见过在全国热门的一二线城市核心板块常年旅居,一个地方住十天八天的来考察要不要买房,常年以此为生。买房的老百姓也沉浸在今天我的房子涨了多少,明天还要再涨多少,等到交房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卖掉然后拿着增值的钱再买两套。
这是一场全民的狂欢,中间没有输家。
但是终归是有泡沫的。
我们没有等到这个泡沫被市场刺破,等到了强行干预。
都说是疫情因素导致房地产市场一蹶不振,其实不是,真正做到这点的,是zf。
依然记得在20年年末,房地产市场依然如火如荼,我司沿海的几个楼盘都是月销近百套的大户,各房企依然在不断拿地,然而转过年,zf开始对申请调高备案价的房企不断约谈。最开始是地方zf约谈当地房企,但是约谈几次都起不到作用之后,开始中央约谈地方zf以及这些龙头房企。
到这里应该是21年上半年,大概3-4月份这样子,有关注房地产新闻的可能还记得,东北的话是沈阳和大连频繁被中央约谈,已经是地方zf和房企都被叫到中央去谈话了,要抑制房地产市场的快速上涨,疫情已经持续一年半了,疫情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完全看不到,整个21年上半年简直是在疯抢,各房企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安排客户分批签合同,以及疯狂催各家银行及时放款(这股疯抢可以理解成在疫情中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家都希望能购置资产来保值甚至升值,我2月下旬做了个手术,大概正月初十左右,因为疯狂卖房,住院第三天就打着纱布回去上班了)。
无论银行、房企、zf,报告的节点在6月30日,我还记得当时我们新开的大盘,在冲刺630之后,积压的未放款额度高达10几个亿,这只是一个楼盘,全市应该是近30亿的银行按揭放款积压。
干预来了。
银行忽然集体宣布加息,而且一加再加,有些地方甚至6点几接近7的利率,同时,各家银行纷纷接到总行通知,限制放款,不给各地方银行批贷款额度,每个月只有一点点,还要诸多房企共同分享,也就是说,房企的资金被变相冻结了。
水只有流动了才是活水,对于高周转高杠杆的某些房企来说,这是毁灭性打击,比如某大,某某园等。
这时候,第二刀来了。
ZF按中央指示,在最热门区域开启限售,五年。
也就是说,指望房地产投资,2-3年周转一下的很多普通投资家庭来说,周期被拉长了一倍。拉长一倍的概念是,你房子本来升值的钱,也就是你赚到的钱,通常就是十几万,会被银行利息完全吃掉,如果房子按预期涨价,那么你能收回成本。如果房地产市场下行,那么卖掉房子之后不仅收益没有,甚至首付都被套光。相当于所有买房子的人是承担了相当高额的利息从银行借款,来为银行进行一场风险投资,输了个人承担,然而无论输赢,银行赚钱。
限售才是真正砍断房地产投资属性的大刀。
而且限售通知是毫无预兆突然发出的,给了房地产市场致命一击。
整个2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都是在严寒中度过的,在居民承担着银行高利率的同时,因为银行没有放款额度导致企业资金无法及时回流的房企,很多资金链断裂开始倒闭,因为在房地产开发的时候用高杠杆买地、开发,借款,承担了非常多的贷款,每天都在产生高额利息,到了年底某大开始暴雷,事实上这中间已经死了相当多一部分的民营企业,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烂尾楼,这个结果是谁造成的暂且不提,但是最终买单的都是老百姓,而且是唯一的输家。
22年开年,各地方政府和房企都感觉到了地产寒冬彻底到来。因为21年上半年的疯狂,几方的年报数据都还好看,这个雷被压住了几个月才彻底爆发出来,这时候大家还没发现是什么问题,以为疫情导致春节前后购房人数变少,也是年底着急解除疫情的重要因素。
但是3-4月,仍然市场冷清,甚至在售楼处一两天看不到一个购房客户,这时候房企着急,地方zf也着急,因为卖地的钱搞投资建设招商引资,是最快出政绩的方法,但是市场冷了,房企也缩紧裤腰带想着现金回流,不拿地了,这时候他们也慌了,开始出台政策,房交会、政府补贴、免契税,等等让你省小钱的政策。
但是没用啊,省小钱丢大钱,大家还是不买账。
有些人会说,这就是针对刚需提出的政策。
但是刚需这时候除非迫不得已,比如孩子上学需要落户这种情况,不买房。
因为刚需才是购房者中食物链的底端,也就是说是真的没什么钱,要掏空六个钱包甚至借钱买房的客户,这时候你告诉他们,买的房子会在忽然间一条政策下一夜之间亏掉辛辛苦苦凑来的首付款,这时候他们会买房吗?不会的,因为他们赔不起,就注定了会更加谨小慎微。
在此期间,中央每逢开会必提‘房住不炒’,当然,这中间可能涉及到了国家和外资的一些博弈,暂不讨论,只讨论地产本身。
22年接近年中,地方政府把刚刚出台的限售政策解除了。
先是沈阳,随后大连,其他地区同时。
解开了,这下不挡着大家投资卖房了,总能恢复市场了吧?
他们还是没看懂问题出在哪里。
老百姓不信了。
朝令夕改,违背市场经济,强行干预,不让卖的是你,转头又让卖了,明天心情不好又不让卖了,哪来的公信力。
你们损失的是政绩,是GDP,老百姓损失的,是实打实6个钱包辛苦一辈子攒的钱,因为你出的几个政策,说亏没就没,现在你们觉得政绩不好出了,你说恢复就恢复,说的不好听点,这不叫政策灵活,这叫放X。
公信力。
这才是房地产市场到今年都没有解决的最大的问题。
7月份,中央开会近几年来第一次把房住不炒这四个字从政策文件里拿了出去。有的时候不说本身就是说了,头顶的屠刀拿掉了,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响应中央号召开始鼓励房地产市场发展。
但是你们之前抑制的太狠了,抑制的不是市场。是老百姓对于市场的信心。当一个人不相信你的时候你做什么都很难挽回,像谈恋爱一样。当然,我们对国家依然热爱,但是对于房地产市场这里,此前一年多的经历告诉全国人民,这不是市场经济。
老百姓不相信zf政策上公信力,也不相信买房能保值(已经绝口不提升值),在高昂的贷款利息下,谁为谁打工?连一手制造金融危机的国际金融大鳄都在A股折戟沉沙,地产和股票两大马车已经全部折戟沉沙。现在还能有比收利息更稳妥的生意吗?君不见各路花呗白条呼?都是在为银行、金融公司还有地主打工罢了。
不是说出台的这些政策一无是处,现在各地的政策,不会取得快速的、决定性的成果,这是一个慢慢恢复大家对房地产市场投资信心的过程,让大家重新相信,这是一个尊重市场规律的行业,这个信心建立的过程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可能一两年,可能三五年,谁都没有明确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