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手机被母亲没收后情绪失控,掐住母亲脖子索要手机,如何看待此事,孩子沉迷手机应怎样制止?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鱼鱼鱼向海歌 - 1 个点赞 👍
与其问如何制止沉迷手机的问题,还不如问问如何为人父母?
但是如果只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虽然黄金时间已经过了,但是也有补救的措施。听我娓娓道来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其实孩子为何在某一个年龄段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反应,本质上就是父母没教好。
1、我们详细梳理一下从出生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
1.1婴儿前期(0-1岁)
关键点:孩子基本无情绪反馈,绝大部分是生理反馈,养育者精心的照顾、足够的爱以及满足婴儿的依赖性需求。
1.2婴儿后期(1-3 岁)
关键点:孩子的第一认知开始建立,父母允许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予正向的积极的鼓励,比如跑跑跳跳看看绘本。
1.3儿童期(3-6 岁)
关键点:孩子的独立意识逐渐清晰,父母需要支持孩子逐渐出现的独立精神,同时又保持恰当的控制以免在这个阶段失控。
1.4童年期(6-12 岁)
关键点:父母和老师必须以充满爱的关注,鼓励儿童顺利完成课程。他们需要学会重视成绩,并且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同时儿童要知道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让孩子自己选需不需要一些兴趣班。
1.5青少期(12-18 岁)
关键点:孩子的第二认知开始建立,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到其价值观,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 逐渐认清了自己,但是这时候的自己可能是虚幻的幼稚的自己,在这个阶段也是最容易与父母发生矛盾的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8阶段 2、结合该新闻视频分析母亲的行为。
2.1母亲最开始进行语言劝导时,语气也是非常不善的,由此可以推测该母亲平时大概率以严厉教育为主,特别可能是有了弟弟之后,对老大的关注就相较来说更少了。
2.2在明显已经开始肢体冲突之后,却还是把手机摔坏,其实很明显这个母亲也是很情绪化的,可能在家里平时也会很情绪话的处理问题,那如何要求一个心智都为健全的孩子不情绪化呢?
3、分析孩子出问题的关键时间节点。
大概率孩子出问题的时间是在儿童期(3-6 岁)和青少期(12-18 岁)。
首先说一下儿童期所出现的问题: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独立意识逐渐清晰,但是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所以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殊不知,这一行为将把孩子推入深渊。心理学的专有名字是服从性测试,孩子虽然不懂什么是服从性测试,但是他知道依靠哭闹去满足以及的欲望,孩子也在一步一步的去测试父母的底线,当他某天发现哭闹突然不奏效了,那就会有强烈的落差感,这时候就会通过其他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也就包括视频孩子的肢体冲突
其次在青春期时,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变强,越来越不容易被父母左右其思想和行为,这时候的具象表现为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还是觉得自己没做错,再加之无效沟通,就会导致父母和孩子的冲突的升级。
4、解决方案
4.1本问题孩子如何解决:由于孩子已经过来影响其思维的最佳时期,那现在一定不要在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这时候他要玩让他玩,但是不能睡觉不能吃饭,玩个够。时间孩子定,必须严格执行,中间坚持不住也必须坚持,再孩子精神要崩溃的前一秒结束这场闹剧,再把孩子叫道桌子前,一点一点去聊双方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时候孩子的心理是最薄弱的,给与正向的引导是最有效的)而且一定要记住,不能只要求孩子,也要让孩子来要求父母,情绪价值是相互的。长时间的去坚持,孩子的情况就会有很大的好转
4.2从小如何培养:其实抓住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很重要。主要是第一人格形成的时间,第二人格形成的时间。这两个时间抓好了,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而且一定要记住,父母要做行动的榜样,不要孩子在看书,你俩在玩手机。而且一定要多鼓励,多正向引导,这样孩子不仅仅能往父母想引导的方向走,同时也能更加自信,更有成就感。
总而言之,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多有同理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说教的时候也要做行动的榜样,不要以上位者的姿态命令孩子,相信亲子关系会更好,孩子的发展也会更好。
关注小厨,带你走进心理学的世界
发布于 2023-07-30 22:30・IP 属地马来西亚查看全文>>
王小厨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天道轮回 - 0 个点赞 👍
这个场景我现实中也见过,当时我就在想,千万得管好自己的孩子,不能让他沉迷于手机,到了十几岁的年纪,父母根本无力对抗了。
每次遇到这种问题,绝大多数的声音都是父母的教育问题,比如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等等。
我又想到了大学时专业课老师对我们发出的感慨,她说你们现在受到的诱惑太多了,看电视看手机(那会还没有智能机,埋头发信息的年代),哪里有时间看书。她们那个年代什么都没有,只有书,大家都埋头看书。
不得不说,我们生活的环境一直在变化,只是用父母的教育方式这一个点来解释孩子出现的问题,确实有点无力。
作为家长,也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变成这样。因此平时会比较控制孩子不看手机,会陪孩子玩等等。但是他一天天长大,会有自己的世界,会想跟同伴玩耍。前一阵子从同学那里看到同学在看一套书,很好看。回家也立刻要买来看。跟小伙伴玩了半天发现了新世界,玩了个小游戏,现在天天叫嚷要玩游戏。
是的,父母是要给足陪伴,但我已经深深感觉到,我和游戏相比较而言,他更喜欢游戏。哈哈。不会因为我更多地陪伴他,他就不喜欢游戏了。只能是在他还愿意听我话的时候,跟他好好商量,每天只能玩多久。
我想父母能做的是思想教育+以身作则+多多陪伴,让孩子处于不单是手机的世界中,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在成长中慢慢意识到手机和游戏不是生活的全部。
发布于 2023-07-29 10:23・IP 属地浙江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成长的栗鼠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岁月无言惟石能语 - 0 个点赞 👍
最近看到一个小孩盯着自己的手看,也不学习,也不跟父母沟通。
结果,母亲一气之下,把孩子手剁了。
后来,经过民警调节,孩子承认错误。
母亲大度,既往不咎,一家人和乐融融。
只有地上的手一抽一抽的。
我从不谅解任何用过激方式处理事情的人,孩子终会长大,父母终会变老。
发布于 2023-07-29 22:18・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强颜微杠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温情的泡芙 - 0 个点赞 👍
这个社会一直在教人怎么样拿起手机,使用手机,用更好的手机。大家学得很认真,孩子们也学得很认真。
至于那些教放下手机,迎接自然,迎接身边的情感的。似乎在一点点让人忽视,又或者,其实大家根本没听别人说起。
制止一个已经产生结果的问题,本就是个伪命题。沉迷本身就不是一个阶段,已经是一个状态了,何谈制止。
只有从头开始,教他放下手机,离开手机,去接触手机以外的东西。过程急不得,就像突然离开奶嘴的婴儿,注定会哭泣,让人手忙脚乱。
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立杆见影的,就像沉迷,从来不可能一下子陷进去,虽然被称作“电子毒品”,但毕竟不是真的毒品。不要试图一句话解决问题,耐心一些,重视一些,或许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发布于 2023-07-30 21:49・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忆寻尘 - 0 个点赞 👍
【李谢之精神分析案例督导与讨论(渴望父母关注与理解的高中生)-哔哩哔哩】 https://b23.tv/PpPVzwu
【父母与孩子最好的关系,是孩子愿意和你说话-哔哩哔哩】 https://b23.tv/gW0ORKb
【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能给予的是有限的-哔哩哔哩】 https://b23.tv/aa6gbtm
发布于 2023-07-31 16:16・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李谢之 - 0 个点赞 👍
最近我身上发生了一件事,和此事很相近。
我有一个闺女,11岁。我和她妈妈离异很多年,她跟我一起生活。
放暑假了,闺女去她妈妈家,结果不到一个星期,两人吵架了,然后闺女收拾东西回到我这边。孩子的妈妈跟我反馈,孩子整天玩手机,不听她的。
回到我这边,我没提玩手机的事,而是具体到她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她一起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比如,我做了一个小测试,她发现她小学2年级的单词都全忘光了。她当时的感慨是:“我怎么一无所知啊!”
用事实、数据发现问题后,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安慰她:“发现弱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于是,我和她一起将所有小学的英语单词都整理了出来,每天记60个,然后第二天做小测试。测试通过的就剔除,补上不会的。三天时间,她记住了42个单词,信心大增。
就这样,我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将她的时间塞满,每天也留出了3-4个小时给她自由安排。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大部分的父母往往选择了成本最高的那种。我可以想象,那个15岁的孩子在他生命的15年里,可能会经历过的父母唠叨、打骂、责罚等等。我们是否真的将孩子视为一个平等的、独立人格的人来相处?我们给他们的是关怀还是溺爱?我们关注的是他们的成绩还是身心健康?
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父母,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发布于 2023-08-01 14:48・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大熊 - 0 个点赞 👍
能看出又是一个丧偶式育儿,这个情况一般是父亲在家里的教育是缺失的,父亲没有对孩子的教育付出自己应该做的部分,
发布于 2023-08-02 09:29・IP 属地吉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