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住建部表示要进一步落实好降低首套住房首付比例、「认房不认贷」等措施,这将产生哪些影响?

麦兜都行
384个点赞 👍

谢邀。

兄弟们盼着抄底,结果你反复托底不肯露底,那大伙就不抄了。


上半年的百城新房月均成交面积是3330万平米,在最近八年里仅高于去年上半年。(中指数据)

而且只高出了11%。

6月的百城成交面积是16年以来最低。

如果说百城的范围太大、数据容易被已经无市的三四五线拖累,那6月的30城成交面积也就1509万平米。

近五年的同期新低,且环比还下降9%。(克而瑞数据)

6月的17城二手房成交环比也跌了21%。


这个软趴趴的状态还是嗑药后的结果。

按中指监测,上半年全国百市县出台超过300条政策,涉及公积金、补贴、放宽限购、首付比例、预售监管等等。

来买吧,你现在可以用更低的门槛、更优惠的钱、更安全的交付等等条件来买。

唯独羞答答一点:你是不是能以更便宜的价格来买,台面上咱不好说。

反正卖得太便宜还是可能被谈话。

于是,一边是已经有35家民营房企在退市边缘(A股+港股),这些房企有绝对动力来搞一波降价回款去库存;

另一边,今年前5个月,百城二手房台面价格只累计下降0.57%,百城新房价格还基本横盘。


托市横盘的理由好理解,牵扯过深,要防范系统性风险。

但话又说回来:

防范系统性风险,不等于就能只靠防范措施来消除系统性风险。

就像都得小心猝死,但无论多健康多仔细,该死还得死。起伏自有规律,没听过只生不灭的周期。

系统性风险总得出清一部分,好的防范无非是把这个速度放缓伤害降低,把猝死转成相对健康的衰老死亡。

两边现在拉锯的,说到底就是这个出清成本谁来扛。


如果愿意松动价格隐线,跌破一个预期(某些城市可能需要50%幅度),市场上还是会出现不少买家的。

例如转型心态的资本。

前几年扎堆进快消品的游戏资本。一堆靠页游到手游发家的中等大佬,从暴利的游戏行业转身,跑去搞饮料零食。

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一行的渠道成本之重、整体净利之低么?他们知道。

但他们更知道:再给八辈子他们也不是腾讯的对手。

能把手上的快钱转成衣食住行的稳定低收益,哪怕要付出可能两三成的试错损耗,也比待在原地被巨头吃干抹净要好。

类似这种心态的资本在对外转移产业和垄断成型产业里很多。

他们有点像泡沫后的部分日本中型企业:吃到了时代红利,但泡沫后没了往上竞争的力气。那就买点地屯着吧,反正地价也便宜了,以后能做什么以后再说。

这种是比较消极的,积极一点的有类“秃鹰”的资本,例如做不良资产改造的。

运营能力强,擅长揣摩资产价值,是前几年投资国内共享办公室等领域的主力。

你这块地不值钱是你的问题,我擅长业态策划、握着一堆客户,低价把你的地收了我来搞,变废为宝。

金字塔底部则是大量普通人的真实改善型需求,例如“冬天太冷,咱去海南搞个房”。

几乎放弃了增值预期,甚至连租出去回补点持有成本都懒得做。房子真就是拿来住的,不管是为了能看海还是为了心脑血管健康。

不要觉得这种消费离普通人就不可能。如果房价和产权期限出现重大变化,会出现能祖孙传三代的“城市常住房+老家房+固定旅游地房”市场。


照20年七普,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是38.6平米,这是包了公摊的。

刨了公摊,大概率不如日本的35平人均居住面积(人家也不计院子车库这些)。

更没法跟德国46平老美67平这些比。

如果不以房产为收割机,咱这一定能释放一部分真正的改善居住需求;如果公共服务投资更均衡,很多中等城市甚至有可能迎来人口回流和生育率回升。

低地价是一种天然收益,不管是自住还是经营。

但这需要上头把高价债务接过去,把土地以低价形式还给民间。

如果硬是要甘蔗吃两头,又要吃地价上涨的税费,又不愿背地价下降时的债务,还要尽力原价把债务甩出去。

那你就怨不得大家鸽声一片。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发布于 2023-07-28 12:13・IP 属地北京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王子君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