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出来,《封神三部曲》是对标《魔戒三部曲》来的。
导演乌尔善也一再强调想拍出一系列神话史诗感电影。
那么什么是电影的史诗感?
在我看来,电影的史诗感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场景气质恢弘,出场人物颇多,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面貌和人物命运的走向。
比如电影《指环王》三部曲,比如美剧《权力的游戏》。
可以说,电影《封神三部曲》一开始,是颇有点史诗感的。
尤其是殷寿作为主帅率领殷商大军讨伐叛臣苏护的那场戏:
冰天雪地的空旷原野上,两军对峙。殷寿作为主帅出场,他几句话就激的质子苏全孝对亲生父亲拔刀相向,最后为了“义父”殷寿而甘愿自杀。
这一个镜头就可以呈现出殷寿的复杂化。
与以往版本的纣王相比,费翔演的纣王殷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就是说,费翔版的殷寿是作为一个人来塑造的,而不是一个符号化的人物:昏庸无道的君王。

可是从整部电影上来说,这种“史诗感”最终没有建立起来。
因为“史诗感”的精神内核是通过人物复杂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的。
而《封神第一部》这部电影主要角色的精神面貌是前后割裂,含糊不清的。
历史限定上,故事发生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王朝。
角色走向上,乌尔善借用的是西方戏剧文化那一套。
也就说,《封神第一部》这部电影披着东方神话的外皮,上演着西方经典的戏剧情节,但是最终落脚点又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上。
这整个形式和内容的割裂,以及内容主题的前后割裂,注定这部电影的“史诗感”无法建立。

比如在地牢里,当姬发不知该信亲父还是养父时,姬昌对他说“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这过于西方,过于现代,过于强调个人价值的一句话放在姬发身上是不合适的。
因为电影最后一直在强调“回家”,最后姬发刺杀纣王,衣衫褴褛地回到了家,回到了父亲的怀抱中。显然,他知道自己是谁的儿子,而且这一点,很重要。
从电影中,这句话用在纣王身上比较合适。
因为他不仅弑父杀兄,而且还毁坏了宗庙,背弃了祖宗,违背上天的旨意。
也就是说,纣王才真得不顾血脉出身,要做天下的王,只遵循自己的个人意志而活的人。
整部电影都在凸显殷寿对权力的欲望和野心。
膨胀的权欲令他直接利用狐妖弑君杀兄。

电影中对殷寿的权欲表现的特别充足,但是对他产生这一切的动机却语焉不详。
也就是说,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这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兄长,看着狐妖杀死自己的发妻,处死自己唯一的儿子。
而他舍命报恩的狐妖也没多少感情,他只把苏妲己当成一个成就他霸业的工具。
那么这样的一个人情感的落脚点在哪里?没有这个落脚点,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这样一个不敬天地,灭绝人伦的人。这样人物角色和观众之间就不能建立一种情感连接,最后人物只能走向空洞化。

与殷寿这种灭绝人伦的形象相对立的是李雪健饰演姬昌的“慈父”形象。
有一场戏李雪健演的特别好:
当姬昌占卜:殷将亡于天谴。纣王大怒,命令四质子杀父的时候,只有姬昌一人稳坐在席上闭目养神。他可能在赌,赌他的儿子姬发应该不是一个蠢货。他这种“泰然自若”的神态中,隐隐透漏出一种王者之威。
这个被奉为“内圣外王”的姬昌,作为君王,自有他的过人之处,作为政治家,也有他的复杂之处。

不过最能体现人物身份的本应该是“文王食子”这场戏。
当殷寿在大牢里问姬昌“自己儿子的味道怎么样?”的时候,姬昌没有立刻发怒,反而问“你要不要尝尝?”,这一刻镜头有几秒钟的停顿。
这几秒钟的停顿,令人背脊发凉。
因为李雪健的演绎,让人恍惚觉得姬昌吃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肉饼是用他儿子伯邑考做的。
不过,他后来又在消解这一点。最后,他大骂纣王“禽兽,丧尽天良”,给出了一个最符合“慈父”的反应和纣王预期的反应。
我相信李雪健作为一个演技精湛的老戏骨对姬昌这个人物以及这场戏肯定有自己的理解,最后却顺从了导演的意思。
因为导演乌尔善觉得:“姬昌食子,是为了在纣王面前装傻自保,这样的解释并不可爱。”
当然不可爱,因为真正的历史人物都是不可爱的,尤其是政治人物。
这场戏本来最能体现出姬昌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位有野心的政治家的双重面貌,最后处理的直落到一个单调的“慈父”层面上,不可谓一大遗憾。因为“姬昌食子”是推动整个事件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姬昌不仅在众人面前是“慈父”,在妖怪面前还是“慈父”。
姬昌喊雷震子“孩子”的时候,多少有点煽情和做作。一个妖怪怎么挺懂人的语言的,而且雷震子和姬昌只有一面之缘,当时雷震子还是婴儿,他们是如何认出彼此的?
当雷震子出来的时候,整个影院爆笑。
因为他那副面如金刚,身似绿巨人浩克的外形,一下子让人从中国神话故事跳跃到西方科幻片中,当然出戏了,此处成了喜剧片。

与雷震子突发的“人性”相对的是苏妲己身上过多的“动物性”。
不得不说乌尔善导演为了塑造一个不一样的苏妲己煞费苦心。
他觉得应该摘掉苏妲己身上“红颜祸水”的帽子,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他直接让苏妲己变成一个单纯的小动物。她被殷寿所救,为了报恩,对殷寿有求必应,还为他舔身疗伤。
她的世界只围着殷寿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人伦道德,也就说她的“动物性”远远大于人性。
如果说,之前的“红颜祸水”还属于一个人的范畴,那么这版苏妲己直接讲到动物的范畴。
从人变回一个动物,这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还有她明明因为苏妲己的皮相才幻化成人形,为什么报恩的时候只想着殷寿,而不念着苏妲己呢?这也是令人费解的地方。

对于姬发这个人物,导演说整个《封神第一部》都在讲姬发的个人觉醒,这当然也是西方式的。
可是电影呈现出来是姬发从一开始“认贼作父”,然后认清“谁是亲父”,最后回归“父亲的怀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是个人觉醒,而是回归家族,和父亲站在一起“谋朝篡位”,争夺天下最至高无上的权力。
其实,他一开始把殷寿当做父亲,也是因为殷寿作为殷商皇族,代表着天下最尊贵的血统,最高的权力。这不是一种父子间的感情,而是臣子对君王的爱戴,臣子对权力的渴慕和崇拜。

总之,这几个关键人物的精神面貌,总是前后矛盾,左右割裂,太多无法自圆其说和令人费解的地方。
所以,最后只能呈现出一部神话不像神话,史诗不像史诗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