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摆渡人」阿尔茨海默病照护师照护患者 6 年,自称「做好每天自我介绍的准备」,如何看待这一职业?

- 3 个点赞 👍
本狐给知友补充更多内容:
更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要照顾
她从医院离职:我的职责,是让他们安心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1》公布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1507万例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983万例。
而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为5%~8%,也就是说,每20个该年龄段的老人中就有1人患有此病。
根据2022年成都市人口数据,全市常住人口2093.78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376.41万人,占17.98%;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285.12万人,占13.62%。
如果按比例推算,成都65岁以上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数可能在14.3万人-22.5万人。而这个数字在2015年,只有5万余人。
看过数据,杨英莲并不意外。在多年的医院、养老院护工经历中,她发现成都或者重庆等其他城市的老年人患此病的数量比几年前要多。“我从2017年起在医院里做护工,主要以照护老年人为主。”杨英莲告诉记者,她在医院工作了4年后,决定离开那里,去一家有专职认知障碍区的养老院当护工,她认为这些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更需要人照顾。
她说,在医院的4年,明显感受到阿尔茨海默病在65岁老人群体中“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患此病的老人并不鲜见。“我见过有的老人,想说话却说不出、说不清。心急、焦虑,甚至抓狂、想哭,但又无奈。”杨英莲说,她第一次见到那样的场景,有些害怕,“我被吓得不知所措。”
但现实只给了她5秒钟时间发呆、慌张,随后她必须强作镇定,开始安抚老人、逗老人开心。“患这个病的老人,非常依赖身边熟悉的人,他们和我朝夕相处,如果我都害怕了,他们会更紧张。我的职责,是让他们安心。”杨英莲说。
做按摩、做游戏、做运动
最想学的是如何与老人互动
在医院的日子里,杨英莲最想学的是“如何给老人做全身按摩”和“如何陪老人做游戏”。她告诉记者,自己最想学的是如何与老人互动。“他们的心智就像是孩子,也渴望社交。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互动,才能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说起如何按摩,杨英莲说得津津有味:“这个说难也不难,步骤就几个,记住就行。剩下来的,就是细心,足够的细心。”
从手臂、手掌、大腿、小腿,到肩膀、后背、头顶,顺序未必不能乱,但部位一定不能少。一整套按摩流程下来,需要45分钟。“只要是给老人按摩,我都会给他们的脖颈处放置一个靠垫。”杨英莲说,一开始,老人都会笔直地端坐着,随着按摩的进行,老人的全身变得松弛,往往会后仰轻靠,“有个靠垫,就不会硌得慌。”
“按摩时,要轻轻按、慢慢移。”杨英莲非常注重“轻”和“慢”这两个字。老人的身体相对脆弱,护理人员越细心,老人们更安全。杨英莲形容,他们就像是易碎的瓶子,稍有不慎就伤到了。
“我给老人按摩时,都会有‘个性化定制’。”杨英莲表示,有的老人习惯在按摩时有人陪着聊天,她就把当天发生的事情说一遍又一遍。有的老人习惯在按摩时闭目睡觉,她就专心按摩,一言不发。
做游戏也是一个“技术活”。“别看‘游戏’两个字,轻松、愉快,怠慢不得。”杨英莲举了个例子,“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玩游戏,我们要把自己想象成小朋友。和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们玩游戏时,也一样,要把自己当作小朋友。”
杨英莲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常做的游戏是传球、拍手打节奏以及识字游戏。此外,伸伸手、跺跺脚、弯弯腰、摇摇头……这些广播体操动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互动游戏项目之一。“运动能抵百病,心情愉悦。”
▲杨英莲为孙奶奶按摩手臂 “你好,我叫杨英莲”
做好每天至少一次自我介绍的准备
2022年,杨英莲决定辞掉当时医院护工的工作,去一个专门照护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地方,“他们更需要我们的照顾和陪伴。”杨英莲说,“有人说去养老院工资一定比医院更高,我不认同。在养老院期间,我平均月薪4000多元,与在医院时相差无几。”
随后,她的工作场所从医院转变到了养老院。在后来的日子里,她照护过各式各样性格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有的人脾气暴躁,“我遇到过一位大爷,很凶。住在养老院里,大便从来不去厕所解决,直接拉在裤子上。我想去给他换洗裤子,肩上、背上都挨了他几拳。”杨英莲描述时略显无奈,“没办法,只能挨着。裤子脏了总是要换洗的,我不换谁换?”日复一日,默默地挨打、挨骂,帮老人脱裤、换裤。
有的人生性胆小,“我记得有一位孃孃,从来不和别人说话。一个人坐在床上,要么看电视,要么发呆。每次她看到有人从身边经过,都会瞪大眼睛、紧握双拳、狠狠地盯着对方,表现出惊恐的表情,直到对方离开。”杨英莲表示,她看在眼里,心疼得很。每次来到那位孃孃身边,杨英莲都会对着她微笑,然后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你好,我叫杨英莲。”然后陪着她聊聊天。“他们很容易忘记我,但我不可能忘记他们。和他们交流,要有耐心,要做好每天自我介绍一次的准备。”
有的人晚上特别活跃,“在养老院里,我见到过不止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晚上很兴奋、不睡觉。他们没有时间的概念,像个幼儿园的孩子,有些‘任性’。我们作为护理人员,千万不能急、不能恼,他们一动,我们的心里的弦就要绷紧。”杨英莲告诉记者,以前在医院时,都是一对一陪护,24小时连轴转,按天收费,“忙的时候很累,空的时候又太闲。”到了养老院则不同,“有两班护工轮替,每班12个小时,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休息且作息时间也相对规律。”
▲杨英莲为孙奶奶穿鞋 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女儿
希望更多年轻人从事这一职业
今年春节过后,杨英莲选择离开养老院,来到现在的公司。“我们希望这些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们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有自己最熟悉的人陪伴,也能得到专业的照顾。”
杨英莲表示,居家照顾高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要经验。“我现在照顾的孙奶奶,已经87岁,作息时间需要由她的家人和我共同引导实现。”杨英莲表示,吃完早饭她会陪着孙奶奶在家里的客厅里做体操、玩游戏、做按摩,“你看,我在养老院里学的,现在全用上了。”
“我常常在想,我这么做,会不会打动和影响我的两个女儿?”杨英莲告诉记者,她的大女儿如今已经大学毕业三四年,小女儿刚上大一。
也许是受杨英莲多年在医院、养老院里照顾病人经历的影响,小女儿所学专业与医学相关。“我的小女儿学的是眼科相关专业,现在放暑假了,她在成都双流的一家眼科专科医院进行暑期实习。”杨英莲说,孙奶奶每天下午一点都会按时午睡,自己则会陪着午睡。“有时候想小女儿了,我会趁着孙奶奶午睡,悄悄地去客厅或者阳台,轻声打一会电话。前提是我的小女儿正巧也有空。”
午睡醒后,杨英莲会给孙奶奶喂水、喂水果,陪着孙奶奶玩游戏、给她按摩。到了晚上9点,孙奶奶会准时睡觉。“早上要比孙奶奶起得早,晚上要比孙奶奶睡得晚。到了晚上,我还会在孙奶奶的床边摆一张椅子,如果她起夜,碰到椅子发出声响,我能第一时间听到,扶着她去厕所。”杨英莲说,关注这些细节是她这个职业的必修课。
当被问到这个行业最缺什么时,杨英莲的回答很干脆,“缺人。年轻人,哪怕是中年人。我现在所在的公司里有24名阿姨,50岁以下的人数,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我很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做这个职业,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更活泼、更能让老人快乐。”杨英莲告诉记者,这个职业想要吸引足够多的年轻人,只靠情怀远远不够,收入、社会认可度等要素缺一不可。“从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开始,踏实做事。用我们的真诚换来社会的更高认可,相信到了我退休时,会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一行业。”
发布于 2023-07-27 17:3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搜狐新闻 - 0 个点赞 👍
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生活上会有困难,子女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居家照顾,又不想送养老机构,像是这种居家照护师真的挺不错,能解决这一部分家庭的急需。
但也得认识到具备这种条件的家庭不会多,居家照护师的收费不会低,注定不是大多数普通家庭能长期承担得起的。
发布于 2023-07-27 22:38・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移步换影 - 0 个点赞 👍
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和家属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对口的职业。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能受到更专业的照护,患者家属的身体和精神压力也能够被大幅度减轻。
但有两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是专业照护师少,二是请得起的家庭少。
第一,阿尔茨海默症居家照护师数量严重不足。
患者家属在向我咨询阿尔茨海默症的时候,往往上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谢教授,我一个人照顾老人,感觉快崩溃了,我该怎么办?”
我给出的第一方法是要么将老人送到专业的照护机构,要么请护工。
总而言之,就是要给自己一定的喘息时间和空间。
而找人帮忙是最有效、最快速缓解自身压力的办法。
但是,患者家属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把老人送到照护机构,于是答案也很明显了,只剩下请居家护工这一条路。
但是请护工也有难题。
有一位患者家属和我说,她已经换了七八个护工了。
有的护工是专业技能不足,他们照护正常老人或许可以照护得很好,但是显然缺乏照顾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知识。
还有几位护工虽然也缺乏专业知识,但是足够细心,是可以担任这份工作的。
我就好奇了,既然能照护,为什么还要换掉呢?
患者家属无奈地说,不是她想换,是人家护工自己不干了。
原来,这位患者的精神问题较为严重,不仅时常妄想护工偷他东西,还有继发性的言语和肢体暴力,也就是骂人、打人。
也难怪人家护工不干了。
阿尔茨海默症这个病症较为特殊,它虽然属于神经疾病,但也表现出了精神问题。
比如妄想、猜疑、误认、视幻觉、情绪转变等症状,这使得照护者不仅要照顾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就像原文链接中杨英莲所说的“做好每天至少一次自我介绍的准备”,这只是照顾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第一步。像喂水、喂水果、玩游戏、按摩,杨英莲说的是自己的工作内容,没有说的是她为了完成这些工作内容而做出的巨大努力。
而想要照护好阿尔茨海默症老人,那就必须对这一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可显然,我们社会总体对这一方面的认识是不足的。
关于缺人这一点,原文也有明确的回应。
当被问到这个行业最缺什么时,杨英莲的回答很干脆,“缺人。年轻人,哪怕是中年人。我现在所在的公司里有24名阿姨,50岁以下的人数,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第二,请得起专业照护师的家庭只是一小部分。
另一位患者家属告诉我说,只有她一个人照顾,没有其他人能帮助她,经济条件也负担不起护工的费用。她要怎么办呢?
就像另一位答主说的,专业居家照护师收费肯定不会低,注定不是大多数普通家庭能长期承担得起的。
原文中杨英莲告诉记者,这个职业想要吸引足够多的年轻人,只靠情怀远远不够,收入、社会认可度等要素缺一不可。
那么大多数的普通家庭在面对这一疾病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是怎么做的。
日本作为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每五位65岁以上的老人,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
为了应对失智症,日本政府决定为失智症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支援。
对此,2014年,当时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将失智症政策拉高到国家战略层级,并联合十一个部门颁布涵盖宣传教育、医疗、照护层面等七大目标,拟定出一套为失智症量身制定的作战计划,俗称橘色计划。
到了2018年,日本政府总共投入97亿日元的预算,其中超过七成用于人才培育和地方活动支援。
为了达到宣传失智症的目标,日本推行了“失智症帮手”的养成制度。
简单来说,政府会在各地举办认识失智症的讲座,不管你是什么年龄,什么职业,只要能完成课程,就会授予失智症帮手的资格。
听起来像是乏人问津的政令宣导,但全日本的失智症帮手人数已经超过了一千万,比失智症患者还多。
讲座从乡镇开到了公司,甚至还延伸到了中小学教育中,内容也简单明确,即使小学生也能听得懂。
除了失智症帮手养成制度外,还积极举办医护人员、照护人员等失智症专业进修。
失智症政策推进负责人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也是办下去才发现,其实有非常多家中有人患失智症,但他们却对失智症一无所知。”
负责人还强调:“失智症需要家人及社会环境的理解和帮助,真正了解病因、症状,才能消除偏见,进而达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目的。因此宣传普及非常重要!”
其实日本这么心急不是没有原因,而且关于失智症的政策实施,日本很早就开始了。
早在04年,日本就开始了失智症的相关研究并推行医疗专科制度,但仍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因为痴呆症这一名称带有歧视意味,许多患者即使发病也不愿意就医,民众也对此充满戒心,因此日本政府先将痴呆症改名为认知症。
到16年,失智症更是首次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日本高龄失能者的主要原因。
花在失智症上的社会成本也是逐年增加,2017年大概花了14.5兆日元,几乎是一年GDP的3%。
而为了让每一位失智症患者都得到专业的医疗照护,日本政府也订下了目标,将于2025年在47个都道府县设置500所失智医疗中心,以提高大众对失智症的检测意愿。而且每个医疗中心至少配备一位以上的专科医生和医护人员。
在2018年,日本已经设置了429所。
重点说说日本的熊本县。
按照政策规定的人口与医疗中心80万人:1的比例,熊本县其实只用设立两所。
但因为地广人稀,经过县政府和熊本医学大学的讨论后,认为只有两所无法覆盖整个县域,于是决定增设至9所。
设置完第二年,民众到医院做检查的占比就提高了两成,成效显著。
除了县级充实的医疗资源,乡镇还设立了“失智咖啡厅”,打造失智症患者友善环境,各地超过4000家,可能不适应国情,就不详细阐述了,但是它的具体思路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
日本的失智咖啡厅 我国目前正大踏步迈入老龄化社会,日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也是我们即将面对的问题。
不过目前看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似乎给我们找到了一个出路。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AIC)上,将血浆阿尔茨海默症标记物提高到了几乎和脑脊液同等地位。
和pet-ct、腰穿脑脊液相比,验血无疑操作更简单,性价比更高。
也就是说在未来有可能我们可以像测血糖那样,提前预知你有没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风险。
另外,明年应该会上市两款直接针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病因——淀粉样蛋白的药物——Lecanemab和Donanemab。
按照这两款药物的临床数据来看,对减缓早期认知衰退都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越早用效果越好。
如果我们通过验血在症状还未发生之前就进行药物治疗,岂不是就可以延后疾病的发病时间,延长我们的有效生命时间。
甚至如果未来能研制出更有效的药物,或许真能看到完全治愈的希望?
但很可惜的是,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整体重视程度来看,“早筛查、早治疗”是个奢望。
重视、普及、呼吁。
这是我目前在做的事,也应该是这个社会要做的事。
以目前人类的寿命来看,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已经不是小概率事件。
永远有人年轻,但没有人永远年轻,我们都是会变老的。
到那时候,患病的人会是你,还是我,亦或是他呢?
重视阿尔茨海默症,给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更多的目光与帮助。
这是在帮助未来的自己。
参考资料:
1.今周刊
2.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网站
发布于 2023-07-28 16:47・IP 属地浙江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谢庆平教授 - 0 个点赞 👍
谢邀!
这是一个悲天悯人的职业。
我想如果我能够活得够久,那也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我希望医学上能够找到治疗或者预防这种疾病的药物,或者能够延缓这个疾病的发生。
人类生命,人类的组织细胞毕竟会不断的走向逐渐老化的过程,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问题。防止衰老是人类医学上的顶尖难题,用什么方法来防范将来自己过早出现这个问题呢?
现有的对这个疾患的各种医学手段,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穷途末路的医学研究结果,抗生命衰老的研究,几乎就是在跟老天爷作对,有点异想天开,其困难不言而喻。
当我们真走到那一天,绝不会盲目相信有这类治疗性药物的出现。衰老其实就是个无可奈何的属命。
所以要嘱咐家人,不要把钱用到药物治疗上,特别是国内的那个脑肠轴药物。至少现在我还没有老年痴呆!
要在余生的最后一段时间,把钱支付给为自己做临终关怀护理的家人,或者是专业的护理工作人员,希望他们都能够善待自己。
发布于 2023-07-30 11:51・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老懒人 - 0 个点赞 👍
非常尊重这位护师。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
而且并不是所有病人都是呆呆傻傻,如电视中扮演的木头人一样。
很多人都有精神症状,敏感多疑,攻击行为等等。
能做到护理的需要非常多的耐心,不管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耐心。
发布于 2023-07-30 11:04・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perfect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杏林老翁 - 0 个点赞 👍
我一个朋友在法国上学时做过暑期工,给一家人帮忙打扫卫生。那家人里有一个老太太,阿尔茨海默,有另一个六十多岁的女士专职照顾她。家人对老太太多少有点不耐烦,保姆却对她很耐心,每天都要重复数遍相同信息。保姆说她十六岁就进了家政学校,专门照顾别人,对于她来说这就是一份工作。
其实照顾孩子也是一样,一会拉一会尿一会哭一会乱跑一个问题问八百遍,只是因为这个日子有头,孩子会见好而且会用成长回馈你因此你忍了,而事实上很多人孩子也忍不了,照顾孩子方面从不参与,直到孩子自理
发布于 2023-10-21 10:34・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旁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