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领导背地里说来访的群众是苍蝇,是疯狗,我听不下去了怎么办?

- 415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SJ.Park - 21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ggg - 82 个点赞 👍
这是个朴素的阶级感情的问题,你因为浸淫未久,还保留着与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但这位领导,因为长期颐指气使,已经失去了与劳动者的情感互通,堕落成了纯粹的官僚资产阶级!
这就是为什么毛主席那么强调领导干部、军人、知识分子、学生都要经常去参加生产劳动的原因,因为只有不断与劳动人民通吃同住同劳动,才能保持住劳动者本色,否则就会出现思想堕落。
可能有的领导说了,我指挥他们也是劳动了。错,毛主席要求的劳动专指体力劳动。他老人家在1957年《关于整风和干部参加劳动》中要求:
县、区、乡三级党政主要干部,凡能劳动的,每年抽一部分时间下田参加生产,从事一小部分体力劳动。县以上各级党政军主要干部(不是一般干部),凡能劳动的,也要这样做,每年以一部分时间,分别下田、下工厂、下矿山、下工地或者到其他场所,和工人农民一道从事可能胜任的一小部分体力劳动(哪怕是很少一点)。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就打成一片了,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老爷作风,就可以大为减少,面目一新。
不脱离群众说着容易,其实非常之难,心心念念不要脱离群众的时候,还总是一不小心就脱离呢!更别说口是心非的年代了。
你们这位领导基本上已经不可救药了,会在剥削阶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人民群众的对立面甚至敌人!
发布于 2023-09-02 09:1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万乃石 - 16 个点赞 👍
这个所谓领导的话,和题主的不舒服,呈现了一个普遍的矛盾。
信访工作现实中,确实有很多无理取闹的人,明明自己不够条件硬是要获得某种好处,甚至有的还以上访威胁当地部门要好处,有的长期上访已经成为一种执念。
我接待的群众中,有一个老头,要求国家成立一个机构并任命他为领导,你给他说政策他就跟你无理取闹,而且天天来;还有的人,明明自己当年进到体制内,程序不合法,不具备资格,现在人事改革了,还想要享受和人家正式大学生、统一招考进来的人的待遇。
这些诉求不合理的信访,其实不是极少数,甚至不算是少数,可以说是多数。
而且他们压根不听政策,很多也理解不了你所谓的政策,他们只讲自己的道理,压根不听你的,能一直跟你掰扯一上午,不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就一直来,反复来,甚至有的老上访户还会威胁要去纪委告你。
长期干信访的人,对这种事情对这些人,真的是会有一种绝望的心态,也很难有所谓的什么群众感情。
但是,作为一个党员,一个公务员,理所应当有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福利的情怀和价值观,而面对很多无理取闹的群众,心里肯定又会觉得很绝望。
不是公务员不是党员的人其实也会有这种感受。平时大家都说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但在自己身边,在网络上,常常会看到很多人没人任何素质、自私自利、道德水平极其低下。当你看看自己身边的那些人,你会觉得他们是伟大的吗?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按照伟大的标准,作为群众的自己,真的伟大吗?
更有意思的是,人们有时候伟大,有时候龌龊,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
汶川地震等大灾大难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伟大的;但平时里,随意插队、公众场合没有公德心、自私自利,又都是常态。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其实,我们平时说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心中要有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概念的时候,这里的人民群众,是一个抽象的、宏观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在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普通百姓,形象基本都是非常糟糕的,麻木不仁、缺乏同理心等等,看了鲁迅的文章,你很难对里面的人产生什么好感。
但在那个时代,实实在在地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真的是心中有解救全中国的老百姓的远大情怀,甚至可以为之牺牲一切。而且在我们党从小到大,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也验证了人民群众的伟大性。
鲁迅笔下的群众,就是具体的,微观的;而革命者们心中的人民,和推动国家解放的伟大人民,就是抽象的、宏观的。
从抽象、宏观的思维上,我们要有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价值观,要有为人民做贡献的情怀;但面对具体、微观的一个个人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的道德标准,该赞扬就赞扬,该憎恶就憎恶。
打个比方。
一个领导在研究一项重大工作的时候,做决策时,他会重点考虑这个事情对这个地区的老百姓有没有好处,大家能不能从中获益,能不能搞好经济,增加就业等等。此时,他心中的人民就是抽象的、宏观的。
但当他下去调研的时候,遇到一个群众拦路上访,要求政府把杀他儿子的杀人犯必须拉到他儿子坟前枪毙祭奠,并且表示如果乡政府能每个月给两千块钱给她,她也可以不上访,这个领导也可以理所应当表达自己对一个具体的人行为的不满和愤怒。
而这恰恰就是一个真实的上访案例。
现实中,很多人故意混淆了抽象的和具体的人民概念,把个人当成人民,把个人无理诉求当成人民的意志,打着你们要为人民服务的旗号,要求有关部门解决。
当然,很多党员和公务员其实也分不清抽象和具体的人民概念。高高在上的部委、省厅等不接触具体事务,不面向具体群众个人诉求的公职人员,天天把抽象的人民挂在嘴上,以至于面对一些具体的、微观的群众问题时,也不分青红皂白,没有是非观念,意味要求下面的人要以人民为中心。
而每天具体面对具体人具体事情的基层公职人员,他们每天被具体的、微观的群众搞得焦头烂额,深受人性各种恶的鞭挞,对具体微观群众个人的不满,慢慢也转变为对抽象宏观的人民群众的漠视,甚至反感。这些人既没有眼前群众个人的利益,心中也没有抽象的、宏观的人民。
而恰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抽象的宏观的人民,更缺乏感情和情怀,平时不给老百姓做实事,反而是在与具体的微观的人民相处中不断增加双方的矛盾,才会导致现在如此激烈的基层官民对立。
考公务员,了解体制,关注老司机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发布于 2023-09-01 15:44・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体制老司机 - 14 个点赞 👍
领导背地里是给你一个人单说呢,还是背着来访群众说的呢?
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背地。如果是前者,说明领导在营造与你私交的可能,也不想要第三人知道,你倒好,反手就提问知乎。如果背着来访群众说,那单位人都听到了,保不齐谁给捅出去,不会那个人就是题主自己吧?
另外,既然是背地里说,就说明当面没有说过。既然谈到当面没说,报道出来当曼说的事情还少吗?我看光是知乎就有茫茫多的现象呀,有些所谓领导直接当着群众的面爆粗口的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所以万事还是要论迹不论心——看这个人做什么,不要看这个人说什么,我的意思是【背地私下】说什么。如果是在社交平台上【说什么】,这不叫【说】,这在文学理论里叫做【述行-行为】,用通俗点话来说就是,被放到公众平台卡拿到了,就不再是“心”了,而是“迹”了。
所以,只要在公共场合/社交平台(严格定义一下,超过2个人的场合,有摄像头或正在拍摄的手机都算至少1个人数。如果是在微信里说,哪怕是一对一,微信本身也算一个人)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就没必要在意这些事。
谁都有可能会抱怨,领导也是人,也有人性,只要抱怨没有被第三人知道,也就是了。
既然都是人,都有人性,那么抱怨的人就未必只有领导,虽然我不在信访岗位工作,但我前同事做过,一天下来头都嗡嗡大,一个真的特别小的事(虽然当事人觉得是天大的事)硬给你磨了3个小时,把前同事直接给说的快掉小珍珠了,但她真的是硬抗过来了,还是面带微笑服务一流,直到这个当事人走了之后,在我们办公室哭了半小时。
边哭边抱怨,当然也有一些粗口。
我不会认为【我听不下去】,我也不会【反感这种人】,我觉得她真的很厉害,人前不出恶言,等人离开之后很好地发泄了情绪,又继续投身到下一份工作之中。
发布于 2023-09-02 13:49・IP 属地四川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乌合之子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天地正气 - 1 个点赞 👍
哪个有权有势的,干信访工作啊?
脑子有泡啊,还是受虐狂啊啊?
一群30多、40多岁的壮年男性,黑眼圈严重,头发要么白的要么秃的,一天到晚都不着家,在北京来回跑,报销还特么慢,大晚上吭哧瘪肚坐火车。
谁有权有势干信访?
发布于 2023-09-03 14:47・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武汉加油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老书 - 0 个点赞 👍
还是呆的时间短,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别说中国,国外官也一样。
冤杀呼格吉勒图的27位屠夫,我绝对不会相信他们上警校,上大学学法律时,就想着要故意冤杀一个无辜的生命。
当自己的饭碗子和升官发财与一个无辜生命发生冲突时,道德的底线就没有了。
到你退休的时候,依然保持现在的这种心态,就是一个问心无愧的公务员。
记住我的话,你很难做到。
哈尔滨一个副市长被整冤死,堂堂副市长的老婆和访民一起往国务院信访办排队的时候,才知道上访是一件多么伟大!
发布于 2023-09-03 03:31・IP 属地瑞典查看全文>>
kina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千里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