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死亡率没关系,但和预期有关。
相比“生十几个死剩三个”的做法,生孩子这件事情的本质是:
生下的孩子能否在预期上过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
以670年代为例,经济的发展是逐年增加的,且粮食主要按照劳动力(有的地方是人口)而不是生产资料进行分配,生下的孩子至少能够确保生活不会比父辈更差,同时能够为家庭带来更多收入,培养一个拖拉机手是可能的,其预期是“下一代文化更高,更有知识,一定生活得更好”
今则不然,生下的孩子,教育成本高于父辈,住房成本高于父辈,而且竞争更加激烈,就业难度更大。更不用说一些父辈本身的生活压力就高于祖辈,还要受到婚姻“市场”的盘剥,这种情况下生育率自然降低了。
“养不活”不是一个生存概念,而是一个预期概念,勉强养活一个条件完全不如父辈的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更是家庭矛盾爆发的元凶。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家庭因为孩子与父母的生存压力差异而爆发激烈的矛盾了。
所以说,少生优生是“市场”的选择,自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那么生育的变化,实在不足为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