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六十七十年代可以养五六个孩子,而现在养两个孩子都几乎养不活?

- 2075 个点赞 👍
哪怕是现代,只要你敢,养小孩也是廉价的啊?
产检孕检就只做医保报销的,其他的根本不碰。补品就吃医院发的叶酸。
生产去挤8人间,不上无痛不剖腹,咬牙生就完了。
产妇的营养餐就是一天2个水煮鸡蛋,婴儿就吃母乳,没奶就喂60一罐的扶贫奶粉。
婴儿用品管亲戚朋友要二手,凑不齐就自己去菜市场花10块钱扯块大妈睡裙改。一件改两件,剩下的杂布还可以继续做尿片,婴儿车就是杂货铺的竹筐筐,婴儿床拿条毛巾在床上垫垫就算。
儿保不做,疫苗只打免费的。
把奶奶和外婆利用起来看孩子,不上幼儿园,让小孩在家呆着就完了。
九年义务教育读完,不报兴趣班不搞补习班,作业你爱做不做,成绩你爱考不考,主打自由。
中考看成绩,成绩好就继续读高中,成绩不好,就南下打工。
发布于 2023-08-13 21:27・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袡骅 - 724 个点赞 👍
我一直觉得现在养娃的高成本是不正常的
人类发展到现在,一个家庭生娃的数量正常应该就是大于等于2的
要不然人类早灭亡了
咱们国家的独生子女才是非正常状态
只是几十年来的政策+洗脑,已经改变了近几代人的认知
觉得只生一个,然后全力培养一个才是常态
其实养娃这个事如果不内卷
去掉各种培训班的话,也真心贵不到哪儿去
发布于 2023-07-31 07:17・IP 属地甘肃查看全文>>
大弥鲁图 - 51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小米米 - 48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袁玺 - 478 个点赞 👍
如果用过去的养法,现在的中国人可以养三五十个都不是问题。
咱不说那种穷的揭不开锅的,就说过去的偏富裕的农村家庭,在不让孩子受苦的基础上是怎么养的。
吃饭没有什么营养配比,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有肉有鸡蛋,但是没什么花样,敢挑食,或者饭桌上作妖,直接筷子敲手。
穿,只要不破,就一直穿,大的穿完给小的,破了就打补丁,全年基本上只有过年有一身新外套。
住,一个大床,一堆小孩睡一起。只要挤得下,就死命挤,挤不下了再加张床。现在房子的平整和防潮程度,连床都不用,直接铺褥子就睡了。
上学,绝对没有辅导班,入学前过去给老师说,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有啥事给我说,回来接着揍,只要敢跟老师顶嘴什么的,回家就是一顿揍。学习特别好的,就继续考,绝对不上补习班,考不上趁早出去赚钱补贴家用。
玩,大的带小的,不光带自己亲兄弟姐妹,还得带自己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侄女。所有的长辈都可以对孩子进行处罚。只要有任何问题,大的一定是挨打挨骂的,当然,同时,大孩子也拥有权威,小的必须听大的。
生活,小孩子从能听明白人话开始,就要帮忙干活了,扫地,清灰,喂鸡喂猪,打猪草,撒化肥,丢种子,洗菜择菜,六七岁就能在家烧火做饭,做小生意的,八九岁就开始帮忙看摊,十一二岁就开始正经干农活,就但凡能干的动的,就一定要让他干。
也就是说,只要不让他饿着冻着受伤,就把他当成一个半独立的人来看,在享受家庭庇护的同时,也要为家庭付出力量才行。
现在的收入水平,食品供应水平,居住环境。如果用过去的养法。那基本上随便生。
吃饭学校管了,家里面也不缺吃的。衣服直接垃圾堆里捡的都比过去好,睡觉房子那么干净,一个人两平米,四十平睡十个都宽裕。没事了出门捡瓶子,摆摊,干家务,会写字,会打字了,还能帮白领父母做文件,四则学好了,可以帮算账,学习好了就使劲读书,学习不好早点去接触社会打几年工,存钱做小生意什么的。主打就是一个小工具人。
其实,我觉得这样反而对孩子更好,可以更早的在家长的配合下接触社会,家里面压力也没那么大。
现在升学率高到这种程度,一个孩子,如果不上补习班,连个本科都考不上,根本就没必要去卷,还不如让他学门手艺,打几年工以后做点小生意。不然,好不容易卷出来,结果眼高手低,实际上能力很差,在公司每天迷茫,反而徒增痛苦。
我身边的亲戚朋友,活的最痛苦的,就是上学的时候被家里逼着,竭尽全力卷个破大学,专业自己不喜欢,实际上他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毕业了工作难找,流水线低不下头,勉强找个很差的企业,收入比流水线高不到哪里去。在大学里学风不好,还养成了懒散的坏习惯,工作也很难出色得不到尊重。
两头的都比较快乐,学有余力的,高中就想好了自己的梦想,大学深入学习,毕业了接着学习研究。学习差干脆就学门手艺的,能低下头,入社会早,没那么多事,踏踏实实结婚生子过日子。简单生活,也挺快乐的。
现在所谓养孩子的艰难,实质上就是家长虚荣,溺爱,内卷出来的结果。
编辑于 2023-10-27 14:15・IP 属地尼日利亚查看全文>>
赛博铁犁 - 380 个点赞 👍
你以为是养了五六个孩子,实际是生了十个,活到成年的就五六个。
我爸是个故事大王,我也特爱听他讲以前的事儿,以前他们的童年生活,我还真略知一二。
自打记事开始,我记得我爸爸排行第二,奶奶一共四个孩子。
后来我才知道,我奶奶生了八个孩子,我爸爸压根不是排行老二。
在我大伯之后,我奶奶生了双胞胎闺女,闺女没活下来就夭折了。当时就是很粗放,家里炕上生下来,孩子脸青紫,拍了没什么呼吸,就直接埋了。
接着生了一个闺女,就是我大姑,大姑倒是活到成年了,只是在我小学的时候出车祸去世了。
我大姑之后又一个男孩,真正排行老二。他死于甘肃大饥荒的时候。
那时候,我爷爷胃癌,切了胃,去省城疗养了,带着我奶奶一起。
没错,就是这么随便。三个孩子丢家里,给点粮票,让他们自己弄吃的。
比饥荒来得更早的是甘肃南边的流民,刚开始是讨饭,后来就是抢了。
我姑姑和爸爸听爸妈话,饿得翻白眼,但把家门顶住,死活不出门。
我爸爸的那个二哥,当时十几岁,正是青春期呢。他性格又跳脱,男孩子发育期饿得守不住,就快啃姐姐和弟弟了。
他就出去了,说是找树皮野菜吃。之后就再也没回来。
过了几天,红山窑的亲戚骑自行车来了,说是接到了爷爷奶奶的信,给家里带了口粮。
就那长毛了的黑面馒头,一团团青色的,一手提袋子。
我爸和姑姑如获至宝,用火烤了,然后就靠着这个活下来了。
红山窑来的族叔问起老二,说是出去,就意识到不好了。
他主动去帮忙打听,县城了找了一圈,最后在后山坟岗找到的。
通过衣服鞋子确定了人,已经是横尸野外了。
有知情的人说,他们一群青年,在这里饿极了,挖死人骨头吃,吃完了肚子大得像是怀孕十个月,趴在河边吐,吐到后来就吐胆汁,后来就是血水。
老二就这么没了。
什么时候记起老二来了?
我妈妈和我爸新婚。清晨起来,隔着玻璃看到花池边有个人,以为是我爸爸,就喊他名字。
喊了几声,人转过来了,我妈妈昏过去了,高热不退,满嘴都说院子里有个人,蓝裤子绿衣服的青年,吓人得很。
我奶奶这才想起来,老二走得时候穿得是这身。小崽子恨我爸爸占了他老二的位置,来霸占媳妇了。
找人做法事,烧了写老二名字的纸条,这才消停了。
我爸爸之后,又生了一个男孩。但这个孩子怎么没的,我奶奶都忘了。
问我爸爸,他们隐约记得是会走路的时候,走失了,就没找回来。那时候被人拍花子给拐走也很正常。
之后生了我小叔,小叔是最后一个孩子。
我奶奶这时候已经过了生育年龄,就没再怀孕过。
我爸爸回忆起他同龄的孩子,也是还没成年就死了个把了。
我们巷子口有一口姓魏的,家里九个儿子,还没分家,主要靠打铁生意。
他们家的魏九和我爸爸是同学,魏老大的儿子也和我爸爸一个班级。
我爸爸说当时是看着魏九死的。
他们十几个男孩去后海子的池塘里游泳,游完了上岸,脱了裤子在草坪上晒身子。
魏九人称魏猴子,爬树一绝。他看电线杆上有一窝鸟,就准备上去掏鸟窝。
大家晒得舒服,没人搭理他。
他就硬抓着自己的侄子魏二尕,让他当梯子,踩着二尕的肩膀往电线杆上爬。
魏二尕也不乐意当梯子,奈何魏九是自己小叔叔,怕他回去给自己爹告状又要挨打,就勉强让他踩了肩膀一下。
等魏九上去,他立马翻着白眼,骂骂咧咧去河里洗澡了。
等爬上去,还是够不到鸟窝。
魏九就单手撑住自己,猛往上一顶,手摸到鸟巢了,但湿漉漉的头顶顶到了电线上,整个人僵直了,头顶冒火,劈哩叭啦就摔下来了。
等魏二尕把自己爸爸喊来,魏九死透了。
魏老太在自己小儿子的白事上面色如常,吃了几大碗丸子清粉汤。
反正她生了九个儿子,孙子都有一堆了,也不缺这一个小的。
我爸爸还有一王姓同学。
他们结队去偷农场的豆角。回来的路上,王突然想起要去北海子划船。
本来就暑热,还被农场老头追了几百米,我爸他们没人去,都想着回山后的破庙里烧蚕豆吃。
他们一起的钱大个子想赶紧走,就吓唬王,说北海子那池塘里有索命的水鬼,谁黄昏去划船,就要谁的命。
王被一激,大骂钱是胆小鬼,个子大,卵蛋小。他把装在裤子里的豆角掏出来给其他人,转头就自己去划船了。
过了几天,我爸他们见王家办丧事,才知道王给划船淹死了。
那时候,这种事情也没人找警察啥的。人捞上来,就给埋了,也没人找我爸爸问过情况。
当年根本没什么限制和教育措施。小孩游泳、划船、触电死亡,都是常态。家长都在工作,孩子就是大的带小的,没人天天盯着孩子。
至于学习,更无所谓了,直接把孩子交给老师,让老师狠狠打,不行就说明不是读书的料儿,读不下去,去干农活或者学门技术也能活。
后来,我爸爸没考上高中,直接职高毕业后,十六七就去供销社工作了。
当年流行起《少林寺》,电影院都挤爆了,好多人尿到裤裆里,都得把片子看完,票抢不到。
张家老二知道我爸爸有门路,就央求我爸给他弄几张票。
我爸爸是一个典型e人,社交恐怖分子。这种举手之劳,直接给他弄了,让他下午来拿。
结果,下午人没来。我爸还纳闷,想来票别浪费了,就挤进去又看了一场少林寺。
事后去清河喝酒,听张家人说起张老二死了。他爸爸让张老二去乡里给姐夫送胡麻油,开的是单位上的长把儿手扶拖拉机。
张老二不乐意,说是自己下午有事。他爸爸就给他一耳光,说有事咋了,开快点不就行了。
那玩意贼不好开,张老二又开得快,路上撞树上,长把儿把人摔出去,直接摔河里了。
之后找人,是沿着河一直找,在下游金川峡水库里找到的尸体。
我爸倒也实诚,他一五一十给张家人说,应该是急着到我这里拿票呢。
张家人也不介意,只是拉着我爸灌酒。之后我爸去给张老二上了香,这事就结束了。
我打小就是听我爸讲这些零碎故事长大的。
我爸爸的话是,那时候,粮少,人多,吃苦,命贱,但人不多事。
他们同学聚会,每次都要聊那些逝者,集体往地上浇一杯酒,像是某种仪式。
但往事如烟,一切好像都能轻飘飘过了。以至于我爸爸都把这些当趣闻,讲给我来听。
60年代离我也就是一代人,中国发展太快了,以至于30年的变化,都足以让不久之前的人事成为迥异于当下的传奇。
编辑于 2023-08-15 15:58・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晏晏老师 - 324 个点赞 👍
六七十年代农民之所以会放开了生孩子,那是由当时的分配制度所决定的。
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的粮食分配基本上采用“人七劳三”的分配方式,既每人先分配到一定数目的基本口粮,然后再按照工分、劳动日等标准分配剩余的粮食。
但由于人民公社体制导致的生产落后,使得剩余可供工分制分配的粮食数量极少。以山东为例,1975年时山东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32斤,扣除国家征购88斤,集体扣留167斤,每年就只剩下了377斤。
甚至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公社,还出现了“负工分”的现象, 那是因为如果一年下来生产队经验亏损,那这部分亏损就要社员按照工分共同分担。工分越多的勤劳者,反而欠生产队的钱就越多。
例如在河北承德某长期亏损的生产队,就出现过一种匪夷所思的怪现象:当生产队长给社员分配劳动时,社员的要求竟然是不要给他计工分,而当有社员需要请假时,生产队长的条件竟然是给他计工分。
而到1971年之后,为了响应中央“按人定量”的指示,各地基本口粮的分配按人分三等定量,大体上是3周岁以下的儿童能分到基本口粮的50%,4-7周岁分基本口粮的80%,8周岁以上分全部基本口粮。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区的人民公社甚至的不对年龄进行细化,基本口粮的分配完全是按人头平均分配。
很显然,一个儿童的食量显然比成年人有不少的差距。因此对于当时的农民而言,多生孩子,多分粮食,便成为了体制下农民获取粮食的最优解。而至于这些孩子未来要怎么接受教育、怎么就业、怎么糊口,怎么就医,那就是下一代人需要头疼的事情了。
编辑于 2023-11-09 12:47・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Canicularis - 199 个点赞 👍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看过没?
一家三代人,婆婆儿子媳妇小姑子小叔子外带孙子,全挤在二三十平两间屋。天天倒马桶。小夫妻晚上睡觉,拉个帘子意思意思。婆婆和小姑子,就睡帘子另一边。
发布于 2023-08-09 15:08・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韦皮皮 - 19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察合台汗国 - 172 个点赞 👍
八零年,生活水平达到“现在的生活水平”的时候,养不了六个孩子。
我是七零后,我明确的告诉你,80当年的生活水平,是什么样子的。
我父母都有工作,我爸在国企,我妈当老师,家里就两个孩子,所以不是穷人家,应该还过得去对吧?
很多时候桌上就是一盆咸菜,一人一碗菠菜面条,并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咸菜也是自己家做的腌萝卜,不好吃。
如果不是家里来客人,是不会有两个以上菜的。就算来客人,会炒猪肉和鸡蛋,什么牛肉羊肉、鱼虾,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过年的时候偶尔会有。
家里从来不扔剩菜。我妈现在的习惯,都是所有的剩菜都要吃掉,哪怕剩了三四天,菜变成了黑糊糊,也要一人一勺分掉。
我妈住院的时候,我第一次吃到方便面,觉得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好吃的面条?从此念念不忘,但是这种面条太贵了,不是想吃都能吃的到。只有表现好的时候,给我吃一口。
平时也不吃挂面,都是挖一勺自己家里的面,去换面条。面倒给店里,付点加工费,把人家压的面条拿走。
一年能出去吃个几次烩面,没有吃过外面饭店的菜。好像也是小学毕业之后才吃过饭店的菜。
我家算条件好的,一年能给有个两三次新衣服。但八零年的时候,大部分还是穿我妈做的衣服,我很多同学,一年,就过年能有一件新衣服。我是女孩,但也经常穿我哥的旧衣服。毛衣如果短了,就把袖子接一下,继续穿。
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后来成了两辆,我一直到小学毕业之前,没有出去旅行过。节假日,我爸妈骑着自行车,一人带一个,去附近的农村转转。
从小学一年级起,我就自己去上学,都是自己走路去。小学毕业时,最大的梦想是有一辆自行车。
初中毕业之前。我没有上过学习辅导班。我就不知道有这种东西。小学时,每周四下午,我们美术老师开的免费的绘画班,我会去学画画,都是他喜欢的画画比较好的学生去上。他会在这里面挑选画的比较好,去比赛。
夏天热,睡前擦擦身子,没有空调,电扇是小学四年级后,家里才有。有时候,晚上热得睡不着。
四口人住两间房,公共厕所在大院里,有公共水池,我家从公共水池引了水管,引到自己家盖的小厨房。后来又盖了一件大一点的小厨房。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3.3平米,原来的小厨房改的。
这时候我都已经上初中了。对,我就觉得从86年小学毕业起,生活条件好多了。
所以,“在生活水平达到现在的生活水平的时候,还是可以养六个孩子”,怎么可能呢?养不了。
起码电视和空调,就解决不了。我小时候是想看电视,或者去工人村那边看公共电视,或者去别人家看。好羡慕有电视的家庭。哪怕是九寸黑白电视,也很好啊!
除非把现在的生活水平,降到过去的生活水平,那可以。
即便如此,养活六个孩子也是非常艰难的,反正我的同龄人里,大部分都是两三个孩子,小学一个班里同学,只有两个独生子女。他穿的,就明显的比我们的好。
把现在的生活水平,降到那个时候,也养两个孩子,毫无难度。
我爸兄妹六个,他是四十年代的,在老家怕饿死,16岁出来工作。
他亲眼见到过e死人……
所以,五六十年代能养五六个孩子,真的活着就好。现在所谓的养不活两个孩子,无非是给不了好的条件。想只是养“活”,也挺容易的。
上学自己去,不报辅导班,一周吃一次肉,没有零食,水果极少,一年买两件衣服,不在外面吃饭,出门骑自行车,睡上下铺,不买空调电扇洗衣机,不装修用水泥地,别说俩孩子,五六个肯定也养得了啊!
但是六七十年代,五十年前,即使这样养,供五六个孩子吃饭,也不好养。所以那时候也很少五六个孩子的家庭。城市里这样,农村更难。
又要跟过去比养孩子,又不让比养法,你这不是双标吗?
社会总财富增加了,人的生活质量,眼光水平也提升了呀!
所有的双标都是耍流氓,不接受反驳。
现在养两个孩子,你只要不攀比,不求名利,只是为了养活,以后有个工作混碗饭吃就行,也不难。那时候父母的心态就是这样。进厂当工人,就是有工作。
我是热心的刘富贵。
发布于 2023-07-30 09:19・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热心的刘富贵 - 168 个点赞 👍
狗屁养孩子,那时候人比狗贱。
我爸出生、成长在那个年代,他说他最感激的人,除了我爷爷奶奶,还有村里一个老奶奶。
他说他十来岁的时候,因为生病病得奄奄一息。我爷爷奶奶都准备挖个坑把他埋了。
村里有一个奶奶,看不过去,问怎么不带孩子去看病。爷爷奶奶面露难色,没钱。确实没钱,家里除了我爸以外,还有5个孩子。都是半大的小子或菇凉,个顶个能吃。家里就从来没吃饱过。
所以,别说存款了,连存粮都没有。上哪去弄钱看病?
这个奶奶看不得我爸一条生命因为没钱耽搁,借了爷爷奶奶五块钱。爷爷奶奶把我爸带到卫生院,用五块钱救活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说,不可能吧,五块钱都凑不出来?
其实,说凑不出来是假的,亲戚家挨家挨户去借,求爷爷告奶奶,总能凑出5块钱,毕竟谁家没几个亲戚?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要凑?
凑钱的前提是,人比钱值钱。但是在那个年代,恰恰不缺孩子。
我爷爷奶奶其实本来有7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很早就过世了。也是因为生病拿不出钱救治。
所以,对他们来说,7个孩子,6个孩子,还是5个孩子,区别真不大。
无独有偶,我外公外婆家,也有孩子早年夭折的。我有个舅舅,很小的年纪,就掉入水塘淹死了。
原因无非是大人都要赶工分干活,没空照顾孩子。孩子如果小的话,还能绑在背上干活,大了就没辙了,只能把他们放在家里,要么就放在田间地头任他们自己玩耍。
在这种情况下,我那个舅舅,自己在家,不慎掉入了家门口的水塘。因为大人都不在家,等发现时黄花菜都凉了。
那个年代,一个孩子没了,对父母来说,其实也就是一段时间的难过,因为家家户户都五六个孩子,正如题中所说。
比如,我外公外婆生了3个儿子,3个女儿。
至于题主说的穿暖吃饱,那更是笑话了。我外公是生产队的会计(属于不错的农村阶层),家里劳动力也多,我母亲是他最宠爱的小女儿,家里有啥好吃的,总紧着她。就这,我母亲说她还不能顿顿吃白米饭。
对,那时候别说吃肉,能顿顿吃纯白米饭,不掺杂红薯,就是大户人家。
我母亲说她那时候不敢去上学。为啥呢?因为她的衣服,都是我舅舅穿剩的。她一个女孩子,穿男孩子的衣服,确实难为情。
但是没辙,没钱买新衣服。只能老大的衣服小了,老二穿,老二的衣服小了,老三穿。这就是所谓的穿暖和吃饱。
我爸说他现在还记得当年晚上饿得睡不着的日子。他家一天也就吃两顿,还以红薯居多。
晚上好不容易睡着了,凌晨四点多,他被我爷爷奶奶从睡梦中赶出去干活。啥活?捡狗屎。
对,就是捡狗拉的屎,用来肥田。那时候也没有化肥,只能弄点农家肥。
我爸说,他捡了一会,实在扛不住了,就找个树头靠着睡觉。有时候被爷爷奶奶发现了,就抓住吊起来打。
我爸有个姑姑,一直没出嫁,看不过去我爸他们天天晚上挨饿,偶尔接济他们一顿。
我爸说,那个姑姑,是除了村里的老奶奶外,对他最好的人。
老奶奶救了他一命,他姑姑隔三差五救了他的肠胃。
编辑于 2023-10-24 20:00・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猴子老湿 - 16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渐渐 - 15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邵邵邵子 - 152 个点赞 👍
非常感谢这个回答,让我知道了相当一部分“咗派”的网友是什么样的人。
抛开全文对六七十年代令人发笑的美化不谈,最让我感慨的还是下面这段。
如今监狱犯人每天那样的伙食标准也得10元。你一家六口人,一天60,跟六十年代一样,杂粮(现在杂粮可能还贵,反正就便宜的主粮)青菜咸菜,少有肉蛋奶,一个月30天1800。(孩子幼儿园可以不上,上学可以自己带饭,但和同学脱节,没人跟你家孩子玩,比不上六七十年代吧。)
作者:西门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4262446/answer/3184856717
来源:知乎这位网友认为,每人每天10块钱所对应的饮食标准是“主粮+青菜咸菜,少有肉蛋奶”。
怎么说呢,你几乎可以从文字反推出屏幕后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校就是躺在宿舍的床上点外卖;在家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天有16个小时盯着显示屏,跟“工人农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阿姨给我多打点菜”。天天赞美工农伟大,劳动光荣,要解放午餐街机。你要问问他,你能不能自己先劳动下?能不能先解放解放自己的爹妈,帮他们买买菜做做饭?那自然是万万不能的,毕竟人均马斯克,人人都是哲人王理论家,宝贵的时间怎么能用来干这些闲人的琐事呢?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人接触到的食物都是别人加工好送到他嘴边的,当然不会知道真实的食品价格是什么,字面意义上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中的菜市场上,鸡蛋只要五六毛钱一个,牛奶不要两块钱一盒,青菜两三块钱能买一大把,一斤东北大米也就两三块钱,豆腐两三块一大块,土豆两块钱一斤,鸡肉十块钱上下一斤,猪肉也就十多块钱一斤。10块钱一天随便规划下,半斤米,两个鸡蛋一盒奶,半斤肉,土豆豆腐青菜白菜切换——这个伙食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得是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事情。
其实你从上面的算账就能发现,单纯保证一个儿童的营养,10块钱一天根本是完全过剩的。实际也确实如此,2019年的时候,每个农村学生每人每天补贴4块钱,就足够保证每个孩子能达到足够健康成长的营养水平了
回到本问题,六七十年代养五六个孩子的标准,放到今天需要多少钱?
严格意义上讲根本不需要钱。
因为六七十年代的衣食住行,按今天的标准,翻垃圾桶就能超过了。
衣不用说了,六七十年代没衣服裤子穿是常态,日本尿素袋子做成的裤子在当时算是高级货。尿素袋子今天值多少钱?显然只能扔进垃圾桶。
食的话,上面这位网友很有意思:
跟六十年代一样,杂粮(现在杂粮可能还贵,反正就便宜的主粮)青菜……
也就是说在这位的世界观里,六十年代的“杂粮”和今天的“杂粮”是一回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有有段子嘲笑小孩不知疾苦,竟然认为现在餐馆里的窝窝头跟以前一样。
“杂粮”也叫“粗粮”,跟大米、小麦粉这样的“细粮”对应——我猜这位一定不知道“粗粮”的“粗”是什么意思,就像不知道为什么word的保存按键是一个形状奇特的方块一样。那个时代的农村人常吃的“粗粮”,什么苞谷(玉米)饭、高粱面、窝窝头,都包含大量粗纤维,吃到嗓子里硌得人生疼。现在人眼里完全无所谓的大米饭,是我家里长辈小时候过年才能吃上的。这种“粗粮”现在值多少钱?白送也没人吃,拿来喂猪还差不多。
至于“住”,这位网友对那年头“住”的认知是
住。理论上六七十年代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四平米,可是那会儿多是平房,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不算面积的小院和私搭乱建。今天你们六口要住24平米,去掉公摊只有20平米,房租算500元,这还得是小地方。
其实那个时代的住首先都不是大小的问题,是能不能遮风挡雨的问题。那年头农村的房子大多是土房,漏风漏雨就不说了,赶上连绵阴雨天,房直接塌了也不奇怪。这种“住房”比起睡天桥桥洞,也很难说强到哪里去,肯定不如今天找个老工业区的废楼安家。
改革开放之初,如果你曾到过农村,就会发现,一排排的都是低矮土房。有的房子门窗上面挂着一卷秫秸做的帘子,冬天的夜晚就把这帘子落下来,以抵御风寒。农村的土房当时被称为“车轱辘圆”,原因是房子两侧墙体都是半圆形的。当时,不单单房子是土砌的,连院墙和屋里的灶台、炕等都是土的。放眼望去,整个村子都是土黄色的。
由于是土房,所以不禁风雨。记者记忆最深的是,老叔家住的几十年的老房子,那年正好赶上连绵不断的阴雨,在雨水的浸泡与侵蚀之下,土房子一侧墙体倒塌了。老叔冒雨从村上的砖窑捡来砖头,把墙体砌上,才算勉强渡过了雨季。行就不说了,那时候就是两条腿。
总的来说你看到这些问题就知道,不少年轻人已经没有对“赤贫”的概念了,是生理上就无法理解,无法感知“物质匮乏”是怎样的一回事。对于过去的年代只有图腾化的想象和浪漫构造。
编辑于 2023-10-24 15:1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凌云 - 127 个点赞 👍
因为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执行了的那几十年里,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急剧攀升,导致精养孩子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大家不在以养活孩子为终极目标,而是以精养、富养为基准,孩子的数量少了,质量提高了。
现在,大多数人不再赞同:随随便生,随随便养,养活不死就行。
发布于 2023-07-29 17:11・IP 属地新疆查看全文>>
行走的云小朵 - 127 个点赞 👍
不用六七十年代的标准。
按照我小时候的标准(90年代一线城市城里),现在养五六个孩子也养得起。
吃:
每周做一次肉菜,就是菜里放肉丁肉丝那种。一个月吃一次大肉(排骨,鸡腿这种)改善伙食,过年吃好的。
水果买每天菜市场剩下的,把烂的部分切掉,好的部分削皮切块。
牛奶鸡蛋很重要,所以这个不能省。做到每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即可。
穿:
不买新衣服。
所有衣服都是拿亲戚们家里大孩子淘汰的,自己家里大的传给小的,或者收二手衣服。
反正现在旧衣服又多质量又好,不用担心没得穿。
鞋费一点因为脚会长,一年买一双,穿一年。
除了鞋,其他一切都收二手旧的,旧书包旧文具盒旧帽子旧手套,很便宜。
住:
上下床,五六个孩子住一个屋里没有问题。写作业就去餐桌上写。
行:
走路上学,远门坐公交。不买车。
最多上中学的大孩子有个自行车。
学校学习:
不上幼儿园学前班,小时候都在家。
小学不考虑学区,上政府指定的就近入学公立学校,就一点学杂费不花啥钱。
中学按政策走,学习好的自己考,放心基本不会考上的。普通公立初中不花啥钱。
高中随便考考,能考上去上,考不上去职高或者直接工作。
课外学习:
不上一切补课机构。
不搞一切兴趣爱好。
在学校里好好学,上学能学到啥就是啥,反正有课纲,基本识字算数能保证。
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自己电视上网上图书馆借书学,或者去公园里找晨练拉二胡唱戏写毛笔字的老头老太太们免费学。
娱乐:
不给孩子私人手机,家里一台电视一台电脑,所有人共用。
平时回家就是看书看电视。
周末全家人坐公交去免费的公园或者荒地里散步。
不搞长途旅行。
按照这个标准,现在大部分工薪阶层假如没有房租房贷,还都是养得起五六个孩子的。
可是,现在谁会按照这个标准养孩子呢?
那你养不起五个,怪谁呢?
怪自己对孩子太好了?
编辑于 2023-08-15 04:20・IP 属地美国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马达熊 - 110 个点赞 👍
按六七十年代的养育标准,现在养10个孩子都毫无压力。只要保持不饿死的碳水摄入,不冻死的穿衣保暖,就行了。杂交高粱,太难吃了,一年就过年几天能吃上白面,去生产队牲口棚捡一点点牲口槽子里的黑豆,都算有关系的。
现在孩子是养不活?肯定不是,是攀比,是要比别人好,那就没辙了。
这几十年变化是惊人的,我和我爱人经常说,小时候做梦都梦不到能过这么好。
发布于 2023-08-14 07:04・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实事求是 - 10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scarecrow - 97 个点赞 👍
怎么养不活了?
你按照六七十年代的标准养不就行了
先喂母乳,母乳没了喂米糊糊,碾碎点维生素加里面
能吃饭了就跟着大人一起吃饭
每天两个鸡蛋
衣服去拼多多买,一年也就五百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买的时候买大一点,九年花五百块钱
穿亲戚家的或者去福利站领
鞋子买解放胶皮劳保鞋,耐造还便宜
女孩扎辫子,长了还能卖
男孩就是推寸头,买个电推子,二十块钱用五六年没问题
日常头疼脑热就硬挺着
实在不行吃点扑热息痛
最起码的香炉灰,神符水,拜佛拜观音,求仙上身,祝由术要会一点
多生孩子,生个七八个,大的能带小的
都最后长大了最起码能活两三个
发布于 2023-08-12 14:13・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杰希 - 97 个点赞 👍
前几天答了一些关于涿州水灾的问题,里面有一个问题,是说为什么不多在北方建一些水库。
然后我就在回答里面说了一下,京津冀的水库其实建的不少。
事实上,京津冀的水利设施,绝大多数都是一个时期修建的,也就是50——70年代这20多年间,其余的许多工程,真得都是修修补补的。
京津冀的水利格局,是在那场根治海河的运动中大建特建起来的。
这些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山区的水库,平原的分洪道,以及各种引水渠之类的。
这些工程特别浩大,让我现在想,我都难以想象当时怎么组织起来的那么多人。
事实上,如果你多去看看M选这五本书的话,就不难发现,在当时,还有不少其他的运动。
比如说赤脚医生,再比如说扫盲,再比如说乡下时不时地放电影。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历史,大概率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六七十年代一个家庭能养五六个孩子。
五六十年代的许多历史现如今仍旧有人在记账,举个例子,比如说北京的那些四合院,上海的那些老洋房,现如今不少都是大杂院模式。
为什么这些好房子会变成这种模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房子的主人在跑路在被打倒之后,由当时的负责人分给了在京沪漂着的群体。
说分,但不是给产权的分,而是给居住权的分。
现如今即便想住,其实都还是需要支付租金的,但是租金很低罢了。
而在乡下,地主家的房子,这一间那一间的,也被分给了村里的贫民。
但是由于乡下人少,所以这么分,其实是分到了产权。
虽然我对M没什么感觉,但是我能在了解历史之后,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怀念这个人。
因为他的的确确做了一些历朝历代都没做到的事情。
比如说分房子,那是真分。
分地,那也是真分。
教育资源,是真给了。
医疗资源,也是真扶持了。
水利灾害,那是真的做了相对的工程。
当然,受害者肯定是有的,比如地主,比如上山下乡的知青,比如没法迁徙的农民。
但是应该说,绝大部分人受益于这些事情。
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六七十年代为什么可以养那么多孩子。
因为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生活的成本真得不大。
房子不是自己花一辈子的心血盖的。
教育也不是一大笔投资。
医疗更不是榨干最后一滴血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群众普遍教育程度不高,也没有必须过上哪种生活的想法。
低成本、低知识水平,必然会造就高生育率。
低成本、高知识水平,只能保证一个起码的生育率。
而高成本、高知识水平,必然导致一个低生育率。
现如今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受制于成本的人,很难生育,而被知识水平拓宽了眼界的人,不想生育。
整个社会的财富没有一个很好的分配。
无论是对演员开始查税,还是对医疗系统开始反贪,之后或许还会对教师进行检举,毕竟公办知名学校的老师,补课也有一大笔肥肉(全国最知名的那些学校,老师肯定也是鱼肉),最后动刀子的,肯定是官僚系统。
整个社会的财富在哪些人手里,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财富不流通,富人的钱流不下来,穷人还拼命地活着。
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心思养孩子。
当年除了那些运动之外,也得考虑另外的运动,比如说,对演员、对教师、对医生、对官僚的那场运动,至少给了群众一种错觉,我头上没人敢压迫。
现如今呢?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发布于 2023-08-14 20:11・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荀晓 - 73 个点赞 👍
因为教育产业化,以及各种匪夷所思的改革,主要是把托儿所,大多数公立幼儿园打掉了,变成私立幼儿园为主,让幼儿园这个关键阶段变得极其昂贵
现在幼儿园入托就是一大难关,公立数量不够,私立贵到普通家庭勉强承受一两个,一个月大几千块
小初学校天天找家长麻烦,教育天天变化莫测,家长要负责很多事情……
家长还不能不上班……
这就矛盾……
以前我初中班主任,老太太要是活到现在得九十多了,她有八个兄弟姐妹,都上大学了,现在……已经不太可能有普通家庭负担的起教育了。
现在养小孩更贵了,生活水平的确上去了,但教育质量并不高……
说那时候小孩子养不活,真建议搜一搜我国的儿童死亡率,建国后就没有各位答主说的那么夸张过……
编辑于 2023-09-02 06:14・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流浪的蛤蟆 - 65 个点赞 👍
这个问题下的许多回答完美的解释了
引用置顶回答:
哪怕是现代,只要你敢,养小孩也是廉价的啊?
产检孕检就只做医保报销的,其他的根本不碰。补品就吃医院发的叶酸。
生产去挤8人间,不上无痛不剖腹,咬牙生就完了。
产妇的营养餐就是一天2个水煮鸡蛋,婴儿就吃母乳,没奶就喂60一罐的扶贫奶粉。
婴儿用品管亲戚朋友要二手,凑不齐就自己去菜市场花10块钱扯块大妈睡裙改。一件改两件,剩下的杂布还可以继续做尿片,婴儿车就是杂货铺的竹筐筐,婴儿床拿条毛巾在床上垫垫就算。
儿保不做,疫苗只打免费的。
把奶奶和外婆利用起来看孩子,不上幼儿园,让小孩在家呆着就完了。
九年义务教育读完,不报兴趣班不搞补习班,作业你爱做不做,成绩你爱考不考,主打自由。
中考看成绩,成绩好就继续读高中,成绩不好,就南下打工。
作者:袡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4262446/answer/31637876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觉得这种盐碱环境下养出来的人会在乎自己与他人有没有被当人看吗?
发布于 2023-10-08 20:46・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继续者张付的粉丝 - 5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handing - 4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陆家嘴搬砖 - 3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Corbicula - 32 个点赞 👍
如果按照六七十年代的养法养的话,我大概算了一下,以现在的经济条件,普通家庭养三四十个孩子也没啥问题。
幼儿时期:自然生养,躺在床上,找个接生婆,生出来啥样就啥样。母乳喂养,母乳不够的话,就喝面糊糊,如果营养不够的话,面糊糊里面加个鸡蛋。孩子的衣服直接用大人的衣服裁一下就行了。
我算了一下,幼儿时期,一年的开支2千块钱足够了。
2~12岁,每天馒头加咸菜,这个标准远超六七十年代了,六七十年代可没馒头吃。一天四个馒头,2元钱,咸菜算5毛,一天生活费2.5元,一年一个孩子开支是一千元左右。衣服同样穿大人穿破的衣服,缝缝补补,鞋子吗,有了穿,没的话,光着脚就行,还锻炼身体。现在是九年义务教育,不用出学费就能上完初中。
一个孩子,一年一千元足够了,给你多算一千,一年2千元。
13岁以后呢?
打工赚钱去,上什么大学,工地搬砖,打工没人要的话,承包个百十亩地种地总可以吧?
工作2~3年,基本上就把前面生养十几年的成本赚回来了。
发布于 2023-08-15 11:56・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水叫兽 - 19 个点赞 👍
如果只谈生活条件却不谈生活来源找不找得到工作的话,这种逻辑就会像以为商品是从货架上长出来的逻辑一样一知半解, 网友。
因为当时生下来的孩子找得到工作,就算去种地本身也算一份工作做。种地虽然累而且报酬低,但是种地本身也算一种工作。
而现在生产力确实更多了,城市化率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大多数人住在城市里面,现在就算是种地各个村庄也不会全部同意让城市里面所有的找不到工作的人去种(种地虽然累而且报酬低,但是种地也算一种工作, 网友),
城市里面的就算是大学生找工作都具有一定困难,
因此为了找到工作,城市里面的大多数人不得不提高教育成本,所以教育成本提高实际上并不主要归因于是教育方式本身,归根结底是要让所有劳栋者后代都找到可持续劳栋工作去做。
过去第主晶济的时代,富者地煮妻妾子女成群,琼壬打光棍的很多。实践不断检验着真里:晶济基础决定人的衣食住行生活实践和思想等上层建筑。
而资苯在晶济中取得地位后,富者虽然名义上很少纳妾,但是实践中煲养的例子俯拾即是。无铲者因为随时受到被资苯的私有泉力裁撤的威险和找得到工作区域的住防等生活成本鸭力,为了让子女有工作不得不提高教育成本,这些都是大多数劳动者的生存实践。
劳动者升不起养不起子女(让子女长大且不失业的成本, 远远不止食品和电子设备成本, 网友),这不是人们的主动观念引起的行为,而是社会生存条件引起的被动结果。现实中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观点只从家庭观念的思想出发谈心理的“生育愿望”,而不会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原因:普通的年轻劳动者找工作难度多大?被裁员可能多大,经济来源是否稳定?生活品价格变化如何?生养子女,而如果希望子女有工作,教育子女谋生不失去工作的一技之长,需要多少教育成本?上述经济基础而造成的找对象时,对方提的经济要求有哪些?等等, 网友。
恩格思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正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嘉制渡,法的观点,艺术以致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的相反。”《在马客斯的墓前的讲话》
普通的年轻劳动者找工作难度多大?被裁员可能多大,经济来源是否稳定?生活品价格变化如何?生养子女,而如果希望子女有工作,需要多少教育成本?上述经济基础而造成的找对象时,对方提的经济要求有哪些?等等。这些都是普通年轻劳动者的生活实践。
张艺谋先生有四个子女,李嘉诚先生也有四个子女,比尔盖茨先生有3个子女,马斯克先生有9个子女,钨克兰寡头波罗申科先生有4个子女,乔布斯先生有4个子女,
俄国主要寡头中,古辛斯基有7个子女,别列佐夫斯基有6个子女,霍多尔科夫斯基有4个子女,等等。
大部分富豪家庭其实子女远多于普通劳动者家庭,其升玉率远远高于当地的社会平均升玉率 。
假如升玉根本原因是观念决定的,那么如果越富裕越不想生玉的话,那么亿万富豪早就没有后代继承人了;如果升玉是奉献社会的话,那么后攻庞大的风见黄帝,就是最大的奉献者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因此,社会升玉率的决定性因素,只能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等等”的现实生活去寻找,而不是归结于什么心理想法和观念。
而从大部分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社会实际物质生活出发的角度分析,就叫做接级利益分析。
简而言之,日韩等真正导致壬民生不起养不起子女而使得他们自己的民足利益受损,正是资苯晶济下无铲接级自己和后代子女教育中的失业威险和被生铲资料丝有治剥靴的生活造成的。
日苯和韩国单身率图 大部分风见王朝晚期格命之前人口因为内因下降,都是波靴晚期的结果的,从秦汉晚期到元明晚期,都是如此, 从秦汉晚期到元明晚期人口减少,“不以繁衍为目的”,是不是进步呢?清朝后期的增长是特例,这是因为清朝前中期摊丁入亩相对减少地主剥靴,而清朝后期赶上西芳工业格命并大规模推广引进的红薯和土豆高产粮食作物增加粮食总量,抵消了一部分波靴带来的人口减少。
日苯和韩郭生玉率走势图 关于废除糕考历史资料,根据官方编写刘绍奇传记载 根据官方刘绍奇传等资料记载,1966年四钟响应女一钟废除糕考倡议书是1966年底后来担任西究司另孔丹写的。文格爆发前夕,北晶四中高三五班同学,在团之部书济孔丹带领下,联名给教员写了信,情绪激昂地要求废除"糕考的桎梏"。此前,女一中的同学,已经先一步写了主张废除糕考的《致教员的信》。6月18日,《日报》把女一中和四中的两封《致教员的信》全部发表。
根据官方编写《刘绍奇传》,刘绍奇儿子刘源向刘提交了这两份1966年废除糕考倡议书,刘随后在6月发布执行了推迟糕考的通知。
孔丹先生废除糕考主要倡议者,建议书主要攥写人,1966年曾任西究司另(来源:澎湃新闻获得授权发表先生本人著作),1984-1996担任光大集团主要经营者,2002年任中信集团原董事长,根据新闻,孔丹的父亲孔原是原钟央调查部部长;母亲许明是周综理的秘书。弟弟孔栋曾是中杭集团总经理、国航工司董事长。
澎湃新闻获得授权转载的孔先生相关著作 现在看来,糕考是有自己的意义和需要保留的:
1.按劳分配和以它为基础的工滋治等虽然玛克斯指出是资铲接级法泉,但是他也指出本身不进行波靴的资铲接级法权在社汇主亿只是加以限制,到供铲主亿才费除,因此糕考同理,应该是像工资那样在社汇主亿下需要保留的。
2.女子一中废厨糕考公开信劈判群重“成名成家”的理论是打机和削弱壬民社会的活动积极性的搓误逻辑,因为成为先进的社汇活动的积极者也是一种进步的行为。
关键问题是学成文武艺,货与百姓家。
从这两个角度分析,糕考应该是像类似于工资治那样,在社汇主亿下需要保留的。
接下来对无铲接级劳栋群重什么样的无铲接级的教育改格方式有利:
我认为现在物质条件比当时发展的情况下,无铲接级招生方面路线应该是保留缟考(高考名额和之前相同,甚至缟考扩招,
同时平行招收底曾工农学员(遵循厂来厂去)和高考生比例五五开),(关键不在于高考本身而是用人单位不看招牌,就没有名牌应试动力,就会不但提高平民文化,还减少平民教育负担。))
关键是用人单位不问学校出身名牌,不问是不是什么名牌学校,重视学习技能本身,厂来厂去,(关键不在于糕考本身,而是普遍就业,而是用人单位不看招牌,就没有名牌应试动力, 这样就会不但提高平民文化,还减少平民教育负担。))
教育大幅度扩招基础上,为了在扩大名额增加教育机会基础上又保障质量又节约经费,减小家庭供养负担,高等学校学生,在平时教育中结合实践推广半工半读。关键不在于高考本身,而是普遍就业,而是用人单位不看招牌,就没有名牌应试动力, 这样就会不但提高平民文化,还减少平民教育负担。
发布于 2023-10-24 21:0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工农的心 - 15 个点赞 👍
总的来说你看到这些问题就知道,不少年轻人已经没有对“赤贫”的概念了,是生理上就无法理解,无法感知“物质匮乏”是怎样的一回事。对于过去的年代只有图腾化的想象和浪漫构造。
不知道你多大 ,来教育别人。
6 70年代所谓物资匮乏,那是相对现在,你不说说49之前的物资供应如何,匮乏不匮乏。
65到78年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670亿增长到了1550亿
零售销量
手表从189万支到了1388万支
自行车从176万辆 到了809万辆
收音机从83万台到了1388万台
缝纫机从89万台到了439万台
49之前中国是无法自产手表收音机自行车的,中国57年才能自产手表。
你说的6 70年代的物资匮乏相对49之前那就是物质极大丰富,衣食住行教育医疗都是如此。
而且更重要的是6 70年代的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为什么当时一家可以养5 6个孩子,或者换个说法是为什么当时的人愿意生育,根本原因就是6 70年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 物资供应的提升,以及相对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让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并不大,自然也就愿意生育,这和相对的穷富,并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现代不愿意生育,根本原因就在于严重的两极分化 分配方式严重失衡。从物资供应上说现在底层确实也比6 70年代更好,但在两极分化的大趋势下,其生活压力 精神压力是极大的。绝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会认为自己是社会竞争的失败者,自然不愿意生育让孩子跟你一样当社会的失败者,这样的精神压力远比物资上的多寡,更会影响生育意愿。
你说别人把6 70年代图腾化,实际上只是你偷换概念不愿意面对分配方式的失衡才是问题关键的事实。
编辑于 2023-10-27 12:21・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田锋 - 1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北风 - 8 个点赞 👍
“现在养两个孩子都几乎养不活”?如果现在仍然按照六、七十年代的方法养孩子,那么现在养10个孩子都没问题!
这是“人民公社”时期山西省兴县蔡家会公社碾坪会生产队小学的几个学生。此图来自于著名的杂志式丛书《老照片》的第101辑上的文章《一宗从档案里流出的照片》(该丛书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老照片》的官网的这个网页上有那篇文章的网络版:http://www.lzp1996.com/News/1/17/NewsDetail_122_1.html 这是当年山西兴县恶虎滩公社牛家坪小学的6个学生,他们的鞋子明显地不合脚,有的干脆就没穿鞋子!从他们穿的衣服来看,当时肯定不是夏天。图片来源同上。 1958年甘肃省武威县(现武威市凉州区),农场里,几个刚从沙堆里御寒后爬出来玩耍的,穿破棉袄的光腿孩子。当地人把这种在冬天把自己的下半身埋进沙堆里御寒的小孩叫作“沙老鼠”。(见上图)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新华社记者黎枫。图中左起第3个小孩戴的那种帽子是当时那个时代很流行的一种名叫“解放帽”的帽子;图中左侧光秃秃的树则显示当时是冬天(“解放帽”就是民间仿造50年代解放军的军帽的款式生产的一种帽子,其“款式”与当时的军帽仅有的区别只是“解放帽”上没有帽徽、军徽,另外有的“解放帽”的颜色与当时正规的军帽有点差异)
黎枫,男,1929年生。1944年在游击区任教。先后在“抗大”二分校、冀中军区摄影训练班学习。1949年任第68军摄影股长,1951年随军入朝参战,1954年任志愿军政治部摄影组长。1957年转业到新华社任摄影记者,先后任甘肃、广东分社编委、摄影组长。1965年任新华社海南军区支社副社长。1972年调任新华社摄影部国内编辑室主任。1978年任摄影部副主任。1984年任《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总经理。左图为1955年黎枫在被授衔时的留影。右图为晚年的黎枫 上面这张老照片是1962年的六一儿童节,后来成为“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的张幼林(左一)和姐姐、妹妹的合影。当时她姐姐的上衣是向邻居小朋友大林借的,她妹妹原本是打赤膊的,为了照相便穿上了大姐的裙子!由于家里穷,所以她妹妹在夏天都是不穿衣服,打赤膊的!张幼林发表在著名的杂志式丛书《老照片》的第九十五辑上的文章《我们的“六一”》中是这样讲述当时的情形的:
1962年的六一儿童节,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都高高兴兴地忙着给自家的孩子照相留念。背景是在我们家住的那排房子后面——王开医院职工宿舍的花园里。(答主附注:这家公立医院始建于1946年,曾在抗美援朝时作为志愿军的后方医院,后又成为济宁专区的疗养院,1994年经批准加挂“枣庄市肿瘤医院”的牌子;现位于滕州市腾飞路1795号) 我们三姐妹挤在旁边看,因为那个年代的照相,是很奢侈很新奇的事。妈妈见了,喊我们“赶快回家”。大姐不想走,她也想照相。我和妹妹跟在姐姐后面,磨磨叽叽不舍得离开。(作者的母亲徐淑梅在这家医院工作。——答主附注)
面对姐姐的执拗,妈妈不想让我们太扫兴,同意让我们也照张合影。妹妹到了夏天就穿个小裤衩,光着膀子,妈妈借了邻居小朋友大林的格子褂给妹妹穿上,太肥了。妈妈又急急忙忙让妹妹套上了姐姐的裙子,把借来的格子褂给姐姐穿上了,还借了两个花头绳给姐姐扎了两个小辫子。妹妹穿姐姐的裙子有点长,姐姐穿大林的上衣有点短。照相之前,妈妈给姐姐拽了拽衣服的前襟,怕拍成了露脐装。照完相,格子褂和花头绳就赶紧还给大林了。
我理了个平头,妈妈说是夏天理平头卫生(那时中国人没有洗发香波用,香皂很多人也用不起,小女孩理短发的话,头发里就不容易长虱子。——答主附注)。不用刻意打扮,妈妈就让我上镜了。我的裙子是爸爸在青岛买的,淡蓝色,点缀着细碎小白花,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条裙子,也是我20岁前唯一的裙子。(唯一的裙子在洗、晒期间,就穿衣服、上衣。——答主附注)
这是某个知青发在网上的一张当年的老照片 当年一名男童(右)由于家里贫穷,而穿着姐姐穿不下的、旧的花衣服(姐姐长高了,身材高大了,旧衣服穿不下了) 在六、七十年代,一个儿童如果不是家里的大儿子、大女儿,而是次子、次女、三儿子、四女儿、……,那么他(她)就很难能够穿上新衣服,而只能穿哥哥、姐姐穿过的,由于身材发育得更高、更大了一些而穿不下的旧衣服。二儿子穿大儿子穿不下的旧衣服,二儿子身材长大后,再把同一件衣服传给三儿子穿;二女儿穿大女儿穿不下的旧衣服,过两年二女儿甚至有可能把自己的女式衣服——花衣服传给弟弟穿,弟弟身为男孩却穿女孩的花衣服(假如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话)。上面这张老照片就是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原江西服装学院荣誉院长李欣公布的她弟弟当年不得不穿花衣服的照片!
晚年的李欣 《光明日报》11月3日那一期第11版上的文章《大美70年·身边的变画》的第3个段落中也这样说了:
“20世纪60年代,‘绿色军装’‘劳动服’是流行的样式。当年人们穿衣都很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我外婆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母亲说,当年衣服都是姐姐穿过妹妹穿,之后再给弟弟穿”(那一期《光明日报》的电子版在它的官网中的具体地址是: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11/03/nbs.D110000gmrb_01.htm)
这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副教授张雅丽在自己的博客文章《珍贵的黑白记忆(5):六一时期的版主》中公布的,当年她弟弟(右)穿女孩的花衣服的老照片;从她弟弟的两只袖子可以明显看出是花衣服。那篇文章的具体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31e970102vkyz.html 在这张她和弟弟(中)、哥哥(右)的合影中,她弟弟则穿上了男装。此图同样来自于那篇博客文章。 她的哥哥(左)也穿过女孩的花衣服。这是她哥哥和大表姐的合影。她哥哥穿的花衣服可能就是他的表姐穿不下,传给他的。此图来自于张雅丽的另一篇博客文章《珍贵的黑白记忆(4):老照片》,原文的具体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31e970102vhhq.html 当年不少家里孩子多的家庭只能让姐姐、哥哥帮父母带孩子、带弟弟、妹妹,照料弟弟、妹妹,为此有不少家庭甚至让姐姐辍学,以便让姐姐在家照料年幼的弟弟妹妹,以及做家务活,甚至一些农活!(比如放牛,或到野外割喂猪的猪草) 这是1979年一个女童背着妹妹(或弟弟?)在干农活。 《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一书中讲了一件70年代时农村的一名民办教师在失业后因为家里小孩多、负担重而自杀的事,原文是这样说的:
在临清县康庄公社医院,我遇上医院抢救一位喝药水自尽的教师。(答主注:临清县位于山东省,作者李锦当时是新华社的记者) 当时,因为缺口粮,农村出现很多怪现象。胆大的有的砍公家树卖,有的到水利工地偷木材、钢材卖,也有的到棉花收购站偷棉花。老实一点的就外出打零工,不要面子的便劝老婆孩子出去讨饭。这个教师本来是代课的,因为学生大多退学了,便在家中务农。可他又是要脸面的人,不让妻儿出去要饭,眼看着家中口粮没了,到亲戚家借粮时又被羞辱一顿。一气之下,他喝了农药。亏得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被救醒后,他还口口声声说“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个没本事,不该养这么多孩子”,使听的人要掉泪。(作者李锦先后曾任新华社山东分社、西藏分社的副社长、《中国企业报》总编,并兼任过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7所大学的教授;从70年代末担任新华社记者开始(尤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他就常年下乡进行实地的采访、调研,因此在那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他获得、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
这是作者李锦(左)当年在农村采访农民时的一幕 现在的李锦
三、四十年代,世界各国的人均寿命都只有40岁左右,但随着美国在“二战”末期发明了抗生素类药物的生产技术,随着抗生素类药物的大规模生产、普及,到1975年时,全球就有一半的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65岁,将近四分之一的国家的超过了70岁!
编辑于 2023-09-04 12:31・IP 属地江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之乎者six柒零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