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六十七十年代可以养五六个孩子,而现在养两个孩子都几乎养不活?
解放前,大多数农民每家生孩子的数量和六十七十年代是一模一样的,都是生五六个孩子。但是由于解放前大多数农民吃不饱,所以六个孩子活到成年的之多两三个!也就是说解放前...
- 20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00后这一代因为从小接受扭曲的历史教育,网络环境也越来越“干净”,加上他们的父母都是70后80后,从小对于前30年生活也是道听途说,毕竟出生没多久就改开了,所以也没办法告诉小孩真实的情况,久而久之,导致00后对于前30年有一种迷之向往。
实际上,知道前30年中国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就根本不会问出这种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以前做信访的时候,有一次集团工会主席参与某个信访件,直言要是以前,可以让那些上访职工好好“体会一下专政铁拳”,不像现在还要大领导们出面接触那些人。
这种言论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普遍情况,就是以前那个年代,普通人在极少数ld层眼里是怎么一个真实的地位,还有所谓的高大上的很多zzzq的说辞提法,实际运用当中是怎么一个180°大转弯的。
那么回到提问说的六七十年代养娃。
举个例子,以前养娃基本上只要不是什么大型国企机关里面的,要是厂里不给配套幼儿园,那么孩子就基本上很难进幼儿园,而农村更是想都没想过还有幼儿园这个事物存在。
那种有幸进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是全国至少前10%的家庭,因为当时高人一等的工人阶级就是只有10%的人口,你一定以为那些小孩子很幸福。实际上当时幼儿园一个班级好几十个人,不像现在一般只有20多个人,而且老师的素质,责任心都是看运气,一般来说老师很多是同一个厂里男职工的老婆,大家都是同事,多少还用心一些,但是总有不负责任的人,关系户,被调进来管小孩,再加上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糟糕的医疗条件,和大班化,最后的结果就是小孩受伤是家常便饭,夭折死在你幼儿园里也不是什么大事,你家长敢闹吗?稍微闹一下也算了,最多让你上门把带班老师的老公揍一顿(女的没法打就打男的),你要是还想闹,就是不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就是挖墙脚,你宝贵的工人金饭碗还要不要?
当时一家又好几个孩子,死一个就死一个,没人会真闹事,没有那个校方会真担责,更别提什么真有哪个ld会下台了。
再提一下以前的医疗。
以前看病,就是抗生素狂欢,青霉素管饱。而且打青霉素之前一般要皮试,比真打疼很多,因为当时生产青霉素的厂家和社会上任何其他厂一样,水平低下,混子扎堆,所以每一个批次的青霉素杂质成份纯粹是薛定谔,不知道某一个批次就会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病人就没了,所以每次要皮试,如果药没问题,是人的过敏体质问题,那么一个人一辈子皮试一次就够了,但是它每次要皮试。
然后大一些的病,就是更刺激的激素狂欢了。我以前小学的语文教师,特级教师,一流公办学校学科扛把子,水平是好,人也是傲慢,批评学生基本都是冲着让你一辈子留心理阴影去的。家里圆台面开补课班,一年上海一套老破小(十几万)。就这样的人,看病照样被打激素盛宴,年纪不大的时候就因为激素发福,怎么减肥都没用的地步,就是一辈子的问题解决不了了,你说她赚再多单位里再牛逼有什么意思,吃饭很注意了但是人还是个气球一样的,老了难道不会有其他病吗。
这些还只是极个别的缩影,知乎上70.80后用户很多,大家知道的比我多多了,问题是,谁去告诉00后,10后?历史的记忆谁来传承?时代的伤痛就这么被遗忘了?用人命换来的“抗体”,难道一代人之后就失效了吗?需要再付出什么代价才能产生新的抗体呢?谁来付出代价?谁是代价呢?
发布于 2025-01-16 10:23・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道朗马泰尔 - 37 个点赞 👍
户晨风直播连麦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你怎么证明你爱猫?我给我的狗每年花好几百买保险,固定带它去体检”
六七十年代,很多孩子的生活条件都不如户晨风的这条狗
查看全文>>
打铁灰 - 25 个点赞 👍
你别说6、70年代,我小时候90年代那叫什么日子。
我妈一个月做一回肉算是这个月有喜事了。一条红烧鲫鱼要吃一个礼拜,一面吃两天才允许翻面。我妈自己身体就差,我刚出生就没奶水,又买不起好奶粉,以至于我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佝偻病(软骨病),走两步就摔跤。一个女孩子小时候拍出来的照片手肘和膝关节都涂满了红药水,像打过架一样。我衣服全是补丁一方面是因为没钱买新衣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老是摔倒,你想想看。
按照我小时候那标准,我现在可以养得起十个女儿。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2 个点赞 👍
和死亡率没关系,但和预期有关。
相比“生十几个死剩三个”的做法,生孩子这件事情的本质是:
生下的孩子能否在预期上过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
以670年代为例,经济的发展是逐年增加的,且粮食主要按照劳动力(有的地方是人口)而不是生产资料进行分配,生下的孩子至少能够确保生活不会比父辈更差,同时能够为家庭带来更多收入,培养一个拖拉机手是可能的,其预期是“下一代文化更高,更有知识,一定生活得更好”
今则不然,生下的孩子,教育成本高于父辈,住房成本高于父辈,而且竞争更加激烈,就业难度更大。更不用说一些父辈本身的生活压力就高于祖辈,还要受到婚姻“市场”的盘剥,这种情况下生育率自然降低了。
“养不活”不是一个生存概念,而是一个预期概念,勉强养活一个条件完全不如父辈的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更是家庭矛盾爆发的元凶。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家庭因为孩子与父母的生存压力差异而爆发激烈的矛盾了。
所以说,少生优生是“市场”的选择,自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那么生育的变化,实在不足为奇。
查看全文>>
彭罗陆杨 - 14 个点赞 👍
@西门灌 看到阁下这个回答,我也不禁写了个回答。
为什么六十七十年代可以养五六个孩子,而现在养两个孩子都几乎养不活?我觉得,只要你不怕被人指控虐待儿童,在现在按照六十年代的办法养孩子,一个月用三千块,别说养五六个,养五六十个都不是问题。
首先是住,农村家庭总有个窑洞或者茅草屋啥的吧,用干草打个地铺就行了,一间教室大小的地塞几十个孩子没有问题。在城市就更方便了,找个烂尾楼住进去就行。反正日晒不到雨淋不着。还什么取暖费空调费水电费?别多想了。
查看全文>>
风起雁南下 - 6 个点赞 👍
真正的避孕神器是“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古代,信息不流通,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里,老百姓不会想着什么旅游,想着什么看电影,想着什么诗和远方,对他们来说,生儿育女并不苦,也不累,记得有句话说的好——“多生一个孩子,无非就是家里做饭时锅里多放一瓢水罢了。”
村民们可不用考虑什么胎教,什么国际双语幼儿园,什么学区房,什么校外辅导,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般都是姐姐带弟弟,哥哥带妹妹,哥哥的衣服弟弟穿,姐姐的裤子妹妹用,出去玩耍就在村头,小河流水稻田山野足够胜过变形金刚玩具了,也不用防什么人贩子,孩子到了七八岁就要帮着父母做农活了。
但现代,城市里上至没事去欧洲喂鸽子的富二代,下至窝在出租屋里给抖音上靓丽的小姐姐点赞顺带撸管的青壮,他们知道也清楚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美好,太多的精彩,倾尽自己的一生也追求不完。
……
对于微生物来说,如,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繁衍。
大肠杆菌能够在12.5-20分钟内繁殖1次,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资源,1个查看全文>>
时如逝水 - 5 个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