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答了一些关于涿州水灾的问题,里面有一个问题,是说为什么不多在北方建一些水库。
然后我就在回答里面说了一下,京津冀的水库其实建的不少。
事实上,京津冀的水利设施,绝大多数都是一个时期修建的,也就是50——70年代这20多年间,其余的许多工程,真得都是修修补补的。
京津冀的水利格局,是在那场根治海河的运动中大建特建起来的。
这些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山区的水库,平原的分洪道,以及各种引水渠之类的。
这些工程特别浩大,让我现在想,我都难以想象当时怎么组织起来的那么多人。
事实上,如果你多去看看M选这五本书的话,就不难发现,在当时,还有不少其他的运动。
比如说赤脚医生,再比如说扫盲,再比如说乡下时不时地放电影。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历史,大概率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六七十年代一个家庭能养五六个孩子。
五六十年代的许多历史现如今仍旧有人在记账,举个例子,比如说北京的那些四合院,上海的那些老洋房,现如今不少都是大杂院模式。
为什么这些好房子会变成这种模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房子的主人在跑路在被打倒之后,由当时的负责人分给了在京沪漂着的群体。
说分,但不是给产权的分,而是给居住权的分。
现如今即便想住,其实都还是需要支付租金的,但是租金很低罢了。
而在乡下,地主家的房子,这一间那一间的,也被分给了村里的贫民。
但是由于乡下人少,所以这么分,其实是分到了产权。
虽然我对M没什么感觉,但是我能在了解历史之后,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怀念这个人。
因为他的的确确做了一些历朝历代都没做到的事情。
比如说分房子,那是真分。
分地,那也是真分。
教育资源,是真给了。
医疗资源,也是真扶持了。
水利灾害,那是真的做了相对的工程。
当然,受害者肯定是有的,比如地主,比如上山下乡的知青,比如没法迁徙的农民。
但是应该说,绝大部分人受益于这些事情。
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六七十年代为什么可以养那么多孩子。
因为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生活的成本真得不大。
房子不是自己花一辈子的心血盖的。
教育也不是一大笔投资。
医疗更不是榨干最后一滴血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群众普遍教育程度不高,也没有必须过上哪种生活的想法。
低成本、低知识水平,必然会造就高生育率。
低成本、高知识水平,只能保证一个起码的生育率。
而高成本、高知识水平,必然导致一个低生育率。
现如今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受制于成本的人,很难生育,而被知识水平拓宽了眼界的人,不想生育。
整个社会的财富没有一个很好的分配。
无论是对演员开始查税,还是对医疗系统开始反贪,之后或许还会对教师进行检举,毕竟公办知名学校的老师,补课也有一大笔肥肉(全国最知名的那些学校,老师肯定也是鱼肉),最后动刀子的,肯定是官僚系统。
整个社会的财富在哪些人手里,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财富不流通,富人的钱流不下来,穷人还拼命地活着。
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心思养孩子。
当年除了那些运动之外,也得考虑另外的运动,比如说,对演员、对教师、对医生、对官僚的那场运动,至少给了群众一种错觉,我头上没人敢压迫。
现如今呢?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