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向来不好拍。
一来玄幻场景难复刻。
二来故事梗概大家都知道。
所以《封神第一部》怎么拍出新意,太考验导演功底。
记得谁说过,作品嘛,就是要跟观众做博弈。如果处处都被预知,就很难出彩了。

但奇就奇在,导演用姬发做第一视角推进故事,也用他探讨历史朝代剧最核心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君臣?什么是父子?
1、
姬发是质子。
但与大多数忍辱负重的质子不同,姬发视殷寿为义父。人物开口的第一句台词是“殷郊的父亲是我的英雄。”
要知道,“英雄”这个词一般是小孩描述亲生父亲的,可见姬发对殷寿感情之深。

殷寿也确实把姬发在内的质子们视为儿子。
苏护谋反,按规矩其子苏全忠理应自戕。
但临了苏全忠却胆怯了,他不想死。
这时的殷寿是怎么做的?
他走上去抱住他说:你的父亲不要你,没关系,我是你的父亲,你是王的勇士。
然后,重新把利刃竖好。
为了不让殷寿蒙羞,苏全忠慷慨赴死,倒在血泊里的他嘴角挂笑,平静祥和。
这一刻,他是满足的。
他有了父亲的认可、也成全了自己的忠义。
试问,如果殷寿对他们不好,至少“义无反顾的死”是做不到的。
还有一处也侧面印证了殷寿在质子们心中的地位。
班师回朝祝酒献舞那里,殷启刺死商王,质子们没动。但当殷启拿着剑逼近殷寿时,质子们本能地围了上去,那种剑拔弩张的气势,仿佛对方只要一挥手,这些“狼崽们”就会扑上去。

如此,姬发前期的愚忠也就解释的通了。
午夜发现四大伯侯密谋造反,即使明知自己的亲身父亲也在其中,也毫无犹豫地冲了出去,那一刻,他视自己为殷寿的儿子。
质子尚且如此,有着至亲血脉的殷郊就更爱他的父亲了。
天谴降世,他要殷寿传位于他,替殷寿自焚;发现狐妖,哪怕坏了规矩,也要持剑入殿;哪怕最后的最后,被殷寿通缉躲到宗庙里,看到姜子牙的第一反应,也是把这个煽动谋反的逆贼绑起来……
古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但在质子们和殷郊的心中,殷寿首先是他们的父亲。
2、
大狱里的姬昌说过一句话:你想儿子怎样对父亲,先看父亲怎样对自己的父亲。
这里就不得不提质子弑父那幕戏。

谋反是死罪,但殷寿却让质子们自己选择要不要动手。
命令是这样的:谁杀了自己的父亲,谁就继承伯侯之位,以后再不是质子。
且看四个质子是怎么做的。
崇应彪率先动手,一如他的父亲北伯侯自私自利;
鄂顺试图反杀殷寿,一如他的父亲南伯侯忠贞刚烈;
姜文焕边哭边退,一如他的父亲东伯侯心怀仁义;
那姬发呢?

他左右环顾,六神无主,人生的信仰第一次产生了动摇。
我是谁的儿子?
我又该听谁的?
另一边的西伯侯呢?
他既没有主动赴死,也没有跪地求饶,而是静静地坐在蒲团上闭目等待。
他把选择权留给自己的儿子。

也是在这里,殷寿和姬昌完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父亲人设。
殷寿也给质子们选择权。
但那种选择是带着逼迫的,从侍卫把他们围困起来开始,质子们就几乎没的选。
而姬昌给的选择却是自由的,哪怕你要杀我,我也不后悔,那是真正的、无私的爱。
所以姬昌最后承认自己妖言惑众也就说得通了。
他的确不怕死。
大殿上公开算卦,说殷寿死于血亲之手的时候不怕;质子弑父,前途未卜的时候也不怕。
事实上,如果他怕死,一开始他就不会离开封地去朝歌。
但得知伯邑考以命换命的时候怕了。
他怕伯邑考白白牺牲了。

所以游街时,他悲痛地抱着食盒,一遍遍地说自己“聚众谋反、妖言惑众”。
殷寿呢?
总以为殷郊要谋权篡位,哪怕刀架在脖子上也要斩杀殷郊,至此,殷郊再没把殷寿视为父亲。
看似认所有质子做儿子的殷寿,到头来连唯一的亲生儿子都失去了。
3、
养在身边的儿子都能背弃,殷寿又怎能不招致天谴呢?
什么是天下共主?
爱民如子的才是。
电影中有一情节设定:拿了封神榜的神仙,将法力全无。
修炼40载的姜子牙在触碰到封神榜的那刻,瞬间变成白发老翁。
为什么要设置这种bug?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凡人的苦痛啊。《康熙王朝》里有句经典台词“天下是朕的,但朕也是天下的”。

所谓权利越大,越要体恤众生。
所以姜子牙才会有句口头禅:不可伤及无辜。
剧里比干即使有九成九的把握确定妲己是妖,但为了不误杀无辜,甘愿挖出自己的心。

还有反贼苏护。
在明知不投降,身为质子的儿子会被斩杀后,依然命令将士放箭。
为什么?
心怀天下啊。
从有限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猜测商王是个极残暴的君主。用头颅做酒杯,麻木不仁;惹次子殷寿记恨,不是合格的好父亲。
所以苏护誓死不朝商。
再看祭天的鹿台就很讽刺了。
鹿台本身是殷寿自焚祭天用的,初衷是为了黎明百姓不受天罚,但为了搭建鹿台,却让成千上万的百姓沦为苦役。
其中有个细节,就是姜子牙一行被卖的片段。
衙役熟门熟路的把哪吒的双脚套上枷锁,可见有多少青少年被拉去当壮丁。
目测哪吒也不过10来岁的小孩吧,是残酷到连小孩都不放过的程度。
这与平息天怒的初衷,恰恰南辕北辙。
背弃众生的人,也终会被众生背弃。
最后说说那个“还”字。
离开西岐8年的姬发最终回到了姬昌身边,可以说,是殷寿亲手还回去的。

被还回去的还有姬昌。
秉着“臣节不可废”的姬昌,本来是要以死明志的,但最后也返还了封地。
痛失爱子后,躺卧在榻的姬昌反复摸索着那枚玉环。
那幕戏,李雪健老师的表情先是沉思,然后嘲讽地笑出了声。
他本是殷寿的臣子。
可如今,这个“臣”还该不该当呢?
让我们一起期待《封神》后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