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金融危机太多了,要说没有学到一点点经验也不现实,从数据表现上来看加息周期的痛苦指数变化:痛苦指数=通胀率+失业率;
2022年3月开始加息,当时的通胀率是8.5%,失业率为3.6%;
痛苦指数=12.1%;
顶峰在2022年的6月,通胀9.1%,失业率为3.6%
痛苦指数=12.7%;
截止今年的6月,通胀率为3%,失业率为3.6%;
痛苦指数=6.6%;
从痛苦指数角度来看,美联储的加息短期是有效的,失业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结合高基数效应,痛苦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沃尔克时期和现在还不同,当时搞通胀率叠加高失业率,货币政策失效,高的痛苦指数必须来一次痛苦的出清,否则不管砸进去多少钱,只能变成更高的通胀。
昨天的回答也提到了沃尔克加息周期内的一个小插曲,80年二季度看着通胀向下走,叠加经济衰退压力,短暂开启了几个月的宽松货币政策,通胀又开始冒头,且美联储的信用受损,朝令夕改 ,政策延续性差,对市场的打击更高。让当时美联储后面不得不更大幅度的收紧货币供应持续一年之久,才把通胀打下来,所谓的行百里者半九十,美联储不太可能在高基数效应得到的通胀而放开货币政策,至少今年不会。
经济决策不是童话故事,既想要抑制通胀,还想维持经济热度,这也是题目中的描述“尽管预计未来至少会出现轻微的衰退”,是不是轻微还不好说,毕竟实体经济对于加息的响应具有滞后性,沃尔克加息停止后,市场的衰退在次年才达到顶峰,很难说未来高利率下,把之前十几年叠加疫情时期超发的货币吸收掉以后,会不会出现市场的收缩,失业率的上升。
届时,可能的一个表现是:通胀稳定+失业率上升,也就是痛苦指数可能会出现反弹,且人们对于通胀的容忍程度略高于失业率,所以有时候在计算痛苦指数的时候,会增加失业率的权重,实际的痛苦指数可能要更大一些。但依旧不会改变美联储的决心,一旦朝令夕改,被迫宽松货币政策,之前的加息成果和建立起来的信用,可能就大受冲击了,当你选择加息的时候,大概已经决定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衰退的。
凯恩斯主义下,利率也是一种筹码,美国过去十几年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加息阻力太大,长期维持极低的利率水平,好不容易加息周期来临,疫情冲击又开启过度的量化宽松,伴随而来的是极高的痛苦指数,必须再来一次沃尔克类型的加息。同时高利率是未来刺激经济的筹码,现在加的越多,意味着未来可用的降息幅度越大,代价可能是经济的衰退,但历史上美国经济衰退多了去了,出清似乎也没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