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部长负责骗,印度的税务部门负责关门,印度法院负责杀,各司其职。
有那么多前车之鉴,不会因为印度某个政治人物说两句好听的话就能让中资打消顾虑的。
印度人做生意历来缺乏诚信,纯靠嘴巴忽悠;
所以,不要看印度人怎么说,要看印度人怎么做,因为印度人说的从来不算数的,随时都可以不承认的。
别说他们说的话不算数了,就是白纸黑字的合同都不想承认的,而印度政府不惜摧毁印度的商誉也要无差别打劫外资。
印度人的生意可以做,但一定要先款后货,钱到货到,两不相欠;
印度人不愿意做就拉倒,千万不要听印度人单方面忽悠。
做生意最重要一点,就是信用。
如果一个国家都缺乏信用,临时制定法律法规去惩戒过去的经营行为,那就是明火执仗的打劫了。那些上了贼船的外资企业确实拿印度政府没办法,只能交罚款。但印度恐怕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以后没有外资敢相信印度了,已经进入印度投资的会想办法撤资,想进军印度的恐怕会慎之又慎。你们再牛,有没有小米、谷歌、福特等公司对印度熟悉呢?
比亚迪的模式可以参考:
要我出钱?门儿都没有!
可以去印度找个企业合作,与印度合资建厂,印度出资和市场,我方出品牌和技术,各占50%的股份;
但要求从中国工厂进口零配件去印度组装成品,面对印度市场销售,不得出口第三方市场。
印度工厂赚的利润,必须允许以品牌和专利授权费的形式汇回中国母公司,且合资合同上白纸黑字地写清楚。
如果存在任何毁约行为,印度合资方应承担我方10倍经济损失,并注明有争议需在国际法庭、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不得由印度法院管辖。
编辑于 2023-07-30 21:27・IP 属地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