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要明白,不是表达的问题,而是你的行动让对方缺少边界感。换言之,你的行为透露着别人与你交往的规矩。
动物尚且知道护食、护领地,我们院里一岁多不会说话的小孩子都知道保护自己的玩具。这是本能,也是生存法则。
小可爱每次问我,「麻麻,如果有人抢了我的玩具怎么办」?我都会追问,「对方有没有拿他的玩具跟你交换?你愿不愿意给他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是失了公平,你就直接抢回来,不理亏。理不亏,事情就好办。

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学会如何解决冲突,这让他们变得胆小、怯懦。你说你不在意,那是没有动到根本利益。为了避免正面刚,你反复劝解自己这点小零食不重要。你说你宽容,实际上是在用一个高尚的理由为自己遮掩,你在逃避。这点高尚让你纠结的内心能稍稍舒服一些。
缺少边界感,其实是默许了对方的做法。对方毫不费力就能达到自己的木的,别人自然觉得你好拿捏。长久纵容下去,边界越来越小,直至伤及要害。你问我咋知道?嘿,我就是这么长大的。
我和我姐,小时候没少为争玩具、抢零食吵架,但从没动过手,也没有闹得不可开交找爸妈。我妈总是夸我「懂事,知道让着姐姐」。然而,这个「让」我并不心甘情愿。小火车我也想玩,小零食我也想吃,凭什么我要让着你?
印象中我闹得最凶的一次是破口大骂。在我们家骂人是要挨打的,有教养的小孩不可以骂人。你看我最多就是骂她几句,我怕被她揍,当然也爱听我妈表扬我。以至于后来漫长的学生时代,我都作出一副「不争不抢」的姿态,内心觉得搞好学习,别人自然不敢小看你。
大学时候有一场公益活动,每个寝室一个名额。我们班大部分是8人寝室,要么抓阄,要么推选。我们寝室人少,一个妹子没兴趣放弃了,剩我跟另一个妹子争。我们俩明里暗里都表示特别想参加,各有50%的机会。
比起其他寝室,我们这个情况竞争小多了。我当时觉得很不好意思,担心争抢会破坏同学和睦,同时也觉得对方年纪比我小,应该让着她。对,你没看错,在内心各种纠结中,我主动放弃了50%。不过对方没有任何领情的意思。
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在这场没有开始即结束的竞争中,不存在任何不公平,你要对方感激个毛线?我还暗自神伤了很久,真是脑子被大水冲了。

遇到我队友之后,我的生活开始走顿悟之路。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周围的人和事。用他的话说,吃亏让人觉醒。我开始明白,「争抢」没有什么不对,而「懂事」也并不是什么好词儿。
姐姐抢我玩具,我该抢回来,让她知道我也是喜欢这个玩具的。既然玩具只有一件,那就是大家的。公平起见,我们可以商量一个玩的规则,比如你玩一小时,下个小时给我。我可以让你先玩,但你不能剥夺我玩一小时的权利。你若打我,我便还手,这是自我保护。就算闹到爸妈那儿,我也有话说。调节纷争本就是他们份内的事,我懂事就是帮他们省事。有底气,主打的就是一个不缺理。想要维护自己,脑瓜清楚有逻辑,有理有据才是根本。
错过公益活动的那次,问题也在我自己。我们完全可以商量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来争取这个机会。规矩是大家定的,愿比服输。就算以后暗戳戳地影响了彼此关系,也只能说明对方不宜深交。
最后,回到影响题主的具体事情上,分享个方法,不妨一试:预想可能发生的场景及应对办法,心中自然多了几分底气。
你拿我零食?对不起,限量供应,我还不够吃。
你说我小气?不好意思,你先给我示范一下怎么算大方,把你零食拿来给我,至少跟我这份一样多,让我学习学习。
你说以后不能跟我愉快玩耍?好嘞,再见,不送!
但凡你有一句指责我,我就有100句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