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个邀。
从未来行业的发展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这一点是没错的。但是,具体到操作中,却不一定对。
好比如说你知道某个地方有一座金山,而你现在行走在沙漠里,身上还剩了一天的干粮,此时距离金山还有1000多里。那这个金山跟你有关系吗?
应届生求职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有窗口期。对于一个2023年毕业的学生来说,如果在今年内他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就只能考虑换个行业或者以其他方式挣钱。而假如说某个行业在2024年、2025年爆发了,那这跟他也没什么关系了——如果要找应届生,他已经没有了身份,如果要社招,他又没有行业经验。
与此同时,即便是一些好的行业,也有可能因为市场变动而有所调整。某个行业某两年的效益不好,他们可能就缩招,等过两年再恢复之前力度的招聘。但是,每年进入市场的毕业生人数是固定的,且大多数时候还是稳步增长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某一届学生恰好撞上了行业的萎缩期,那么即便他的能力比师兄师姐强很多,也可能很找不到一份同样的工作。
这跟投资是一个道理。很多过来人都说,投资要挣钱,最好用闲钱,尽可能不要借钱。这里面的逻辑是,一只股票可能十年不涨,而某一年就能翻10倍。如果你真的看好某个行业、某家企业,那么闲钱扔进去,放上十年八年也无所谓,等着涨就行了。但如果不是闲钱,等什么时候要用钱,你就只能变现——而此时有可能恰好赶上股价腰斩,那你也没办法。
在这个角度上说,其实我们可以把选专业理解为一个只能在四年、七年后行权且需立刻行权的期权。你要赌的不仅是这个“公司”的发展要好,且行权时的股价也处在一个你满意的位置上。否则,就很容易出现,公司不错,但股价跌的妈都不认的情况。
如果说真的看好某个行业的发展,那我觉得即便你毕业的时候这个行业不怎么样,但你宁可去行业内的小企业,也不要转行。学校与社会的一个不同在于,你上学时候,你的求职被学制年限锁死了,即便行业再好,赶不上你毕业,你也没辙。但等到社会上,你可以随时离职和入职。当然,这也存在着小企业生存压力大等问题。至于如何选择,要自己做判断。
程序员这份工作我不太熟悉,但我认为这个逻辑应该是适用于大多数行业的。这也是我认为应该对一些志愿填报指导课程谨慎对待的地方。“X行业好”和“选择了这个专业一定能在恰当的时候进入这个行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很多可能要在10年后才能成熟商业化的行业来说,你现在读这个专业,就像是带着几天的干粮穿过沙漠去找金山——没有人否认金山的存在,但能不能走到金山,则是另一回事。
在这个意义上,不管在任何行业,对于未来的行业趋势有判断和预期是肯定有必要的,但若是完全以赌博的心态,认准了某个行业好就要梭哈,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见得会有好结果。谨慎乐观或许才能走得更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