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上映 6 天,《芭比》内地票房逆袭破亿,如何看待这一票房成绩?你预测本片票房能到多少?

太一
23个点赞 👍

我写了两个关于芭比的影评,这次我想换一个思路,我觉得芭比的票房破亿,很有可能是观众非常需要脱口秀这种形式的综艺节目,却找不到平替,所以涌向电影院看《芭比》。

可能有很多朋友不是美式脱口秀的受众,我虽然看的不多,也只是刷到过几个,但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感觉它特别像美式脱口秀。

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自我讽刺、调侃、阴阳怪气、解构,就连字幕旁白都是结合了自我指涉的建构与消解的状态。

就连宣传语都非常的像双城记:如果你喜欢女性主义,你应该带他来看芭比;如果你不喜欢女性主义,你更应该带他来看芭比。

那什么样的人不应该去看芭比呢?但是完全不care这些主义的人。

可是我觉得这并不现实,因为就像徐贲所说的:政治虽然是少数人的职业,可是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副业。

是的,即便不谈政治也是一种政治诉求。就像齐泽克所说的,这是一种神性的暴力,即通过无声来表达力量。

芭比从充满了塑料感的美好的芭比乐园离开,来到了满是塑料的洛杉矶。

这些话语其实有非常强烈的政治感,这就是我所说的美式脱口秀一直围绕着的东西。

作为副业而不是作为职业,这同时也是一种隐喻结构,它意味着你做这件事情不是因为处在这个位置的需要,而是因为自己意愿的需要。

不是因为被动员、被裹挟、被逼迫,而是因为我想要、我参与、我涉足。

当然这就需要靠言辞、行动和消费来完成。

言辞就是传递出的语言、理念、观点、表达。

行动就是为自己的言论作出对应的诉求、措施和改变。即便是所谓的言行不一,也是一种行动,一种政治的彰显。

而消费者是在言辞和行动之外,由现代社会所建立起的另一种表达政治诉求的方式,他可能不是宣之于口的,但却是真实可信的。

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看其耗。

我们可以说是一种消费主义的陷阱,当然这个陷阱可以自己挖,也可以自己去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

我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就是虽然肯无限皇室道场在市面上卖的很好,但是很快卖得更好的就是那些有神经质的芭比。

这正巧就是和消费这件事情,表达了人们的政治诉求。

而在整个电影的最后,芭比说想要做一个完全不带任何标签的,也不独特的自己,美泰的大老板就开始说这是一个很蠢的主意,他旁边的副手说,但是市场反馈就非常好,他马上就改变了自己的说法。

同样的道理,芭比的电影票房最开始非常的小众,排片也很低,但是观众愿意去看,上座率很高,所以到后面排片就越来越高,票房也就越来越好。

回到脱口秀和喜剧,不得不说芭比其实是还蛮有一种喜剧在身上的。你可以说他很肤浅,可以说他很深刻,可以说他很尴尬,可以说他很丝滑。

但是没有人会否认《芭比》电影内的角色,相信自己的观点,践行自己的行为,他们不觉得喜剧,但是外人来看就是有一种喜剧的反差感。

喜剧要想呈现出来本来的模样,我觉得就和《芭比》差不多,体现反差,打破预期,指向别人的同时,指向自己。可是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指向别人需要其他人足够宽容,指向自己又需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心。

今年的东七门没有想要说再继续搞喜剧大赛,转而搞乐队的夏天。前几年李诞说要搞漫才大会,我觉得估计也会变成无疾而终。

我不知道票房最后能够成多少,但是我觉得可能大概在6亿到8亿左右吧,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了。

但是我觉得《芭比》不一定靠电影啊,就像芭比展现在特别火一样,现在芭比展览约都约不到。

芭比娃娃、周边、玩具、衣服都卖的特别好,还直接推动了粉红色整个大色调的流行。就在电影里面,肯把芭比的衣服抛向空中,衣服在半空中定格,告诉观众这是哪一款,这不就是当年为了卖个玩具还做个动画出来的思路嘛。

所以说票房不是最重要的,获得持续的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它可以形成某种符号,某种形象的代表,让人们一谈到这种符号,就能够想到背后原本的所指。

发布于 2023-08-01 22:45・IP 属地四川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乌合之子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