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结论:
1.如果要保证就诊秩序,就会考验各家医院的信息系统运行
挂号的一大功能是保证就诊秩序,而且因为门诊医生终端那里压力也大、也嘈杂,所以不能把保证就诊秩序的压力推到医生那里,否则秩序肯定会乱掉。
一般确定就诊秩序的窗口就三个:收费处、分诊台、信息平台。
收费处和分诊台都属于传统窗口,这类窗口有个问题,就是人力值守。人力值守的地方就存在钻空子的空间,比如本院职工去让你给往前排排,你答不答应?遇到横的非要插队,不给插就撒泼打滚,你怎么处理?而且有的医院或有的科室受场地、人员限制,无法设置分诊台。
信息平台比较合理,比如很多医院都上线微信挂号系统,微信挂个号,如果需要复诊,再用微信点个复诊号,自动排好顺序就行了。但这一点的问题是有些人始终是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而且各家医院微信平台的设计也不尽相同,有的就不易操作。可以想见,即使各家医院真的上线微信复诊排号系统,也不敢作为唯一的复诊方式,人工窗口必然要作为补充。
但你去收费窗口拿复诊号,和去收费窗口再挂个号,有多大区别呢?只是少交了个挂号费,排队还是要一样排的。说不定像地铁一样,问你你要挂个当次有效的号15块,还是挂个三天有效的通号50块。
总之,这是要考验各医院的就诊秩序维持手段的,如果你放着所有人都直接去找医生复诊,那医生那端肯定经常要打起来。
2.“首诊医生负责制”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首诊医生负责制是医疗核心制度之一,绝大多数门诊患者就是以挂号医生为准。有的门诊医生为落实首诊负责制,甚至会让患者拿到检查结果后直接到住院部去找ta,或者下次出诊时来复诊。改为一次挂号管三天后,首诊医生初步开点检查以后就不再负责,复诊医生经手更详细的患者情况,但没有挂号,会是更普遍的现象。此外结合前一点问题,如果复诊不在信息系统里留下记录,就会出现“到底来没来复诊”的争议,届时患者如果就诊后对诊疗不满意,或者出现不良后果,该追究谁的责任就会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