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拍水浒传,就必须先解决如何评价宋江的问题。
按照阶级史观,宋江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不但最终背叛革命、投降朝廷,还多次指挥或纵容部下杀戮无辜百姓,毫无疑问是恶人、罪人。
但是按照建制史观,大宋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管是对比之前的五代还是同时期的辽夏金蒙,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更加先进的政权——那么宋江作为这个政权的维护者,平定田虎、王庆和方腊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是国家的大功臣。
如果按照民族史观,宋江率军征讨大辽,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且坚决拒绝了辽国以高官厚禄拉拢的诱惑,似乎又是实打实的民族英雄。
再具体到个人品德,宋江不求回报的帮助过晁盖、武松、薛永、阎婆,但又用不光彩的手段坑过秦明、朱仝、卢俊义,最后还毒死了李逵。
这几个互相矛盾的形象,怎么处理?
按照教员的评价,宋江主要是反面形象:
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作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教员也是相通的:
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央视水浒传也是沿袭了这个思路,具体操作则是直接砍掉征辽部分,同时拔高方腊的形象,把宋江骂得狗血淋头无言以对,宋江从头黑到尾,从而基本实现了阶级史观的逻辑自洽。

从当时来说,这么处理没什么大问题。
那个年代的大部分观众,代入的肯定是林冲、武松、鲁智深,不可能代入高俅、蔡京、宋徽宗,先把昏君奸臣砍了再说,招什么鸟安?
那么宋江自然是反面形象,干的那些“好事”也是沽名钓誉、处心积虑。
但是互联网兴起之后,随着一轮又一轮思想浪潮,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自我代入的角色又变了。
如今大家代入的既不是高俅,也不是林冲,代入的就是我自己。
这些个体的“我”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我”衣食无忧,有的“我”还在为三餐发愁,有的“我”更关注大国崛起,有的“我”只在乎小民尊严。
正如2024年的“春风女法官”案件,有很多人同情女法官,但同情党老汉的也大有人在,关键要看各自的屁股坐在哪里。
如果你是在高唐州被高廉痛打的百姓,你自然会共情李逵,但如果你好端端在江州法场边看热闹被一斧头砍掉了脑袋,那你就会觉得他活该被宋江毒死。
所以当不同的观众各自代入到水浒传的世界之后,宋江的形象自然也不再是一黑到底。
你说宋江投降朝廷是梁山罪人,我说凭什么不能投降,我就是个小喽啰,投降朝廷有编制有保障,不招安你还有什么更好的路子?
你说宋江坑了卢俊义,我说哪里坑了,卢俊义不上梁山迟早被老婆和李固害死,更何况上了梁山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练那么多年武不就为了争这口气?
你说大宋腐败堕落不值得效忠,我说世界上哪里没有腐败,国家安定怎么也比乱世强,辽国和方腊统治下的老百姓生活难道就更好吗?
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说,宋江立了这个功那个功,这些跟我月俸3000还要供花石纲有什么关系,有本事让高衙内和蔡九知府先上,你爱大宋大宋爱你吗?
再回过头来看教员,对于宋江其实也并不是彻底否定的:
宋江的政府叫“忠义堂”,劫富济贫,理直气壮,可以拿起就走,拿的是土豪劣绅的,那个章程,我看可以的。宋江劫的是“生辰纲”,就是我们打土豪劫的是不义之财,“劫之无碍”,刮自农民,归到农民。
回想当年教员这两次谈及水浒传的讲话(一次1959年,一次1975年),后来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如今种种关于水浒传的争议,其实也是时代的注脚。
现在我们每个人眼中都可以有不一样的宋江,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寻求对自己最现实、最有用的答案。
观点更加多元、更加辩证,已经比观点本身更加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