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当年播出的时候,争议就非常巨大。有观众因为看着李雪健演的宋江生气而咋了电视,最后央视赔了观众一台电视,在当年也是传播度很广的新闻。整体上说,当年对于《水浒传》的评价就分为了两派——其实相比于学术界的争论,反倒是民间的争论更激烈,因为在很多老百姓的印象里,《水浒》里还是一群梁山好汉快意恩仇的故事,央视《水浒》对这些人的表现的确“怂”了点。
关于央视《水浒》的回答,我写过不少了。但是,在这里我还是想重复一个常识,那就是一个改编后的艺术作品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就如同你说新《红楼梦》拍的烂,不会把锅甩到原著身上一样,因为你知道你是在评价电视剧而不是原著。与此同时,在现实中,大多数情况下影视剧的传播度都比文学作品广得多,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没看过原著的情况下看的影视剧——就像是《流浪地球》,看过原著的反而是少数。
当然,对于影视剧的改变可以评价,但是一定要分清“影视剧改编的好坏”和“改编后的影视剧的好坏”两个概念。
从央视《水浒》的争议来看,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其实作品本身最大的争议,都来自于“改编的好坏”,也就是“电视剧是否体现了原著的主旨”、“电视剧对原著情节的删改是否恰当”等等。所以,你会发现,几乎所有批评央视《水浒》的,必然是几句话不离原著。但是,在对电视剧本身的评价上,挑刺的地方就少的多了。
这也能说明央视《水浒》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剧本本身还算可以,演员的表演也都不错——某种意义上说,那个当年砸电视的观众,其行为本身也是对李雪健演技的肯定。由此一来,《水浒》的主要批评点也就基本定在了“改编”这个角度。
在这个方面来讲,对于《水浒》电视剧的评价就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否相对细致的看过原著;第二,对于原著有自己的理解。对于央视《水浒》的改编,无论褒贬,有一点是所有人共同承认的,就是《水浒》的改编力度较大,但这个较大的改编力度和改变方向能否得到所有人认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另外,如果说到对原著的改编,其实《西游记》从主题到情节,改动的幅度也是不小的。但是,《西游记》的原著看完的人并不多,且民间对于《西游记》的整体认知都是从戏曲、影视等作品中来的,电视剧是对这类故事的延伸,提及《西游记》改编的反而少了很多。
对于央视《水浒》的评价,是因人而异的,但无论如何评价,只要能分清前面说的“影视剧改编的好坏”和“改编后的影视剧的好坏”两个概念就行。不然,这不仅会在评价《水浒》上出现偏差,在评价其他任何一个有原著依托的改编作品时,可能都会犯这个错误——毕竟,当年六老师说有些孙悟空“髭毛乍鬼”、“晶晶、空空”,引发的群嘲,问题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