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写在最前面:对招安的批评和反思,不能用对宋江的批评来代替。
《央水》最被诟病的角色无疑是宋江,而宋江作为整个《水浒传》最核心的人物,也是最能代表《水浒传》原著精神内核的。所以本文就从宋江的人物形象着手,分析《央水》宋江为什么被人诟病,继而谈谈《央水》最大的问题在哪。
1.宋江形象溯源
首先来谈谈宋江这个角色怎么来的,或者说宋江本应该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的宋江即是一位颇具才能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他带领起义军横行河朔,转掠十郡,连官军都无法匹敌。宋江如此才能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于是在侯蒙的主张下,徽宗下诏招安:
淮南盗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知亳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过人,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帝命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又命张叔夜知海州。
——《续资治通鉴》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宋史·侯蒙传》
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
——《皇宋十朝纲要》
侯蒙死后,由张叔夜平定宋江起义,并成功招安宋江一伙:
二月庚午,赵霆坐弃杭州,贬吉阳军。罢方田。甲戌,降诏招抚方腊。乙酉, 罢天下三舍及宗学、辟雍、诸路提举学事官。癸巳,赦天下。是月,方腊陷处州。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徽宗纪》
江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江径趋海滨,劫巨舟十馀,载卤获。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所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续资治通鉴》
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
以徽猷阁待制出知海州。会剧贼宋江剽掠至海,趋海岸,劫巨舰十数。叔夜募死士千人,距十余里,大张旗帜,诱之使战。密伏海旁,约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贼大恐,无复斗志,伏兵乘之,江乃降。”——《东都事略》
宋江投降后,也如侯蒙所想加入平定方腊起义的行列,参与了清溪洞捉方腊:
宣和三年,方腊反,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三朝北盟会编》
刘镇将中军,杨可世将后军,王涣统领马公直并裨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翌日搜山。庚寅,王禀、辛兴宗、杨惟忠,生擒方腊于帮源山东北隅石涧中,并其妻孥、兄弟、伪相、侯王三十九人。振旅赴杭州宣抚司。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宋江是位有雄才的起义军首领,他纵横河朔,转战青齐,最终接受招安。但平定方腊的战役中宋江显然只是参与者而非主导者,他出名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起义时的雄才大略,能让官军都莫敢撄其锋。
因此历史上的宋江虽然算不上多么正义,但主体形象一定是位雄才大略的领袖、得到朝廷赏识的人杰。这也是宋江这个形象的基础。
2.宋江形象发展
宋江的人物形象在南宋一定是经历了一些发展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宋江的形象被赋予了正义性,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可见一斑。
《宋江三十六人赞》作为史料小说,其作者龚开在《赞·序》就就表明了对宋江的认可:
及异时见《东都事略·中书侍郎侯蒙传》有疏一篇,陈“制贼之计”云:“宋江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有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此自赎,或可平东南之乱。”余然后知江辈真有闻于时者。于是即三十六人为一赞,而箴体在焉。盖其本揆矣,将使一归于正,义勇不相戾,此诗人忠厚之心也。余尝以江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器超卓有过人者,立号既不僭侈, 名称俨然犹循轨辙,虽托之记载可也。古称柳盗跖为“海贼之圣”,以其守一至于极处,能出类而拔萃。若江者其殆庶几乎!虽然,彼跖与江,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者也,岂若世之乱臣贼子,畏影而自走,所为近在一身而其祸未尝不流四海!呜呼,与其逢圣公之徒,孰若跖与江也!
《宋江三十六人赞》说的非常明白,柳拓和宋江这类人虽然是盗贼,但他们根本不忌讳自己是盗贼。宋江即使是贼却也平定了方腊,内心持正外有义勇,是维护正义的人。比那些蝇营狗苟活在阴暗里的乱臣贼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此时宋江的形象已经有了发展,除了历史上的雄才大略,还多了正直义勇的品性。这也印证了前文所说宋江在历史上是一个有雄才的人,因为只有偏正面的角色才配被二创,变成英雄人物。
呼保义 宋江
不称假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对宋江的赞颂绝不仅仅是龚开的个人好恶,从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也同样得到体现:
宋江见官兵已退,走出庙来,拜谢玄女娘娘;则见香案上一声响亮,打一看时,有一卷文书在上。宋江才展开看了,认得是个天书;又写着三十六个姓名,又题着四句道,诗曰:破国因山木,兵刀用水工;一朝充将领,海内耸威风。
宋江看了人名,末后有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宋江看了姓名,见梁山泺上见有二十四人,和俺共二十五人了。
在《大宋宣和遗事》里,宋江就已经被天女授书了,摆明了要他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宋江已经完全成为了英雄人物。
同样,宋江最后也是履行了铲除奸邪的职责,换来了美好的结局:
宋江统率三十六将,往朝东岳,赛取金炉心愿。朝廷无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敕,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所以起码从南宋末期,宋江在民间就已经被赋予了正义的形象,是彻头彻尾的英雄人物。到了明朝,《宝剑记》里的宋江更是直接敢让林冲去打汴梁杀高俅,人物形象完全是光辉的。而这一切正是《水浒传》的蓝本。
3.水浒传里的宋江
那么《水浒传》里的宋江和此前的宋江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我就要反驳认为宋江在《水浒传》里是反面角色的观念。
这么多蓝本里宋江都是英雄,难道在《水浒传》里宋江就忽然变成小人了?其实但凡翻一下原著,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宋江始终持肯定态度的。
这是宋江初次登场时的赞诗: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丧早。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的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曾有一首《临江仙》赞宋江好处: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冰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如果宋江是个伪君子、小丑,凭什么得到这样的评价和赞诗?
这是宋江死后作者给定的性:
再说上皇具宿太尉所奏,亲书圣旨,敕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仍敕赐钱,于梁山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妆塑宋江等殁于王事诸多将佐神像。敕赐殿宇牌额,御笔亲书“靖忠之庙”。济州奉敕,于梁山泊起造庙宇。但见:
金钉朱户,玉柱银门,画栋雕梁,朱檐碧瓦。绿栏干低应轩窗,绣帘幕高悬宝槛。五间大殿,中悬敕额金书;两庑长廊,采画出朝入相。绿槐影里,灵星门高接青云;翠柳阴中,靖忠庙直侵霄汉。黄金殿上,塑宋公明等三十六员天罡正将;两廊之内,列朱武为头七十二座地煞将军。门前侍从狰狞,部下神兵勇猛。纸炉巧匠砌楼台,四季焚烧楮帛;桅竿高竖挂长幡,二社乡人祭赛。庶民恭敬正神祇,祀典朝参忠烈帝。万年香火享无穷,千载功勋标史记。
又有绝句一首,诗曰: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后来宋公明累累显灵,百姓四时享祭不绝。梁山泊内,祈风得风,祷雨得雨。又在楚州蓼儿洼,亦显灵验。彼处人民,重建大殿,添设两廊,奏请赐额。妆塑神像三十六员于正殿,两廊仍塑七十二将,侍从人众。楚人行此诚心,远近祈祷,无有不应。护国保民,受万万年香火。年年享祭,岁岁朝参。万民顶礼保安宁,士庶恭祈而赐福。至今古迹尚存。太史有唐律二首哀挽,诗曰: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当日亦堪怜。
一心征腊摧锋日,百战擒辽破敌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泛钓船。
生当庙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宋江的庙是忠靖庙,宋江累累显灵,百姓享祭不绝,宋江死后还在护佑一方。最后的赞诗有对宋江的赞许,也有对宋江的同情,《水浒传》作者对宋江什么态度尽在文中。所以宋江即使在《水浒传》中也一定是正面角色,和之前的蓝本一样。
前段时间写过一个关于林冲形象的辨析,评论区很多人认为原著是想批评宋江投降派的。但是如果直接批评宋江愚忠,书是没法留存下来的,所以只能用宋江的悲惨结局来讽刺宋江投降。抱着这样想法的人显然没有看过原著,不知道《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忽见宋江背后转过李逵,手搦双斧,厉声高叫道:“皇帝,皇帝!你怎地听信四个贼臣挑拨,屈坏了我们性命?今日既见,正好报仇!”黑旋风说罢,论起双斧,径奔上皇。天子吃这一惊,撒然觉来,乃是南柯一梦。
都敢写皇帝走地道往李师师那跑,都敢写李逵骂皇帝黑白不分,甚至要拿着斧子砍徽宗了,这和指着鼻子骂皇帝昏庸有什么区别?《水浒传》连赵官家都不放在眼里,要是真想骂宋江有什么不敢骂的呢?所以事实就是从始至终作者都对宋江持一个肯定态度,这也引出了《水浒传》的宋江和之前的蓝本的不同之处。
要明确一个事实,《水浒传》原著支持宋江招安不等于对招安没有反思,但对招安有反思不等于对宋江也要批评。
具体来说,宋江虽然有些现代人不可接受的黑点,例如赚秦明、朱仝等,但作为义军领袖他确实干了很多好事,没有愧对九天玄女的重托:
辽国入侵,是这样的声势:
话说当年有大辽国王,起兵前来侵占山后九州边界。兵分四路而入,劫掳山东、山西,抢掠河南、河北。各处州县,申达表文,奏请朝廷求救。
见今辽国兴兵十万之众,侵占山后九州所属县治,各处申达表文求救,累次调兵前去征剿交锋,如汤泼蚁。贼势浩大,所遣官军,又无良策可退,每每只是折兵损将。
但宋江毅然决然去抗击外敌,即使辽国开出高官厚禄也不为所动,即使征辽后没有封赏宋江也没有气馁。如果宋江是一门心思当官,他何苦如此?
方腊叛乱,是如此光景:
那时百姓都被方腊残害不过,怨气冲天。
段恺称说:“恺等原是睦州良民,累被方腊残害,不得已投顺部下
老儿告道:“老汉祖居是此间百姓,累被方腊残害,无处逃躲,幸得天兵到此,万民有福,再见太平。
那老僧道:“此间百姓,俱被方腊残害,无一个不怨恨他。老僧亦靠此间当方百姓施主,赍粮养口。如今村里的人民都逃散了,老僧没有去处,只得在此守死。今日幸得天兵到此,万民有福。将军来收此贼,与民除害。
方腊弄得兵民皆怨,宋江一来百姓都喜迎王师,方腊这种人就是侮辱起义这两个字的,这样的人不该征讨?宋江客场作战,兵力不如方腊,死了那么多兄弟,宋江每下一城还亲自安抚百姓,宋江图什么?宋江要是奔着当官去的他何苦如此?
因此很多人对宋江的贬损是无端的,因为宋徽宗不是好皇帝,蔡京高俅童贯杨戬是奸臣,所以宋江即使去做好事,去抵御外敌保境安民也变成了错误。
《水浒传》原著给宋江安排被奸臣毒死的结局,其实就是在反思招安本身。主上昏聩奸臣当道,可是我宋江去做好事难道错了吗?那我也没办法,只能一死博取清名,不然我干的那么多好事不是白干了?这就是原著对招安的反思。
所以《水浒传》结尾对宋江有赞颂,也有叹息。赞颂宋江的正义行径,叹息这样的世道让英雄没有选择。这才是原著正确的态度,你可以去反思和批评招安,但是不能去批评宋江做好事,更不该用批评宋江去代替批评招安。这就是《水浒传》宋江和之前蓝本的最大不同,他变成了悲情英雄。
宋江忠诚的是自己的信条,忠诚的是玄女娘娘给他的使命,所以他明知道皇上昏庸奸臣当道也要去做正确的事。不该因为主上昏聩,就去骂忠臣的悲剧是咎由自取。宋高宗也不是好皇帝,秦桧也是奸臣,那么岳飞被构陷难道也是他咎由自取?因为赵构不是好人,所以岳飞去抗击外敌、保境安民难道也错了?
不要用批评宋江来代替批评招安
3.杨争光的《水浒传》剧本
已经搞清楚《水浒传》里的宋江到底是怎么样的角色,再来看《央水》的创作理念是什么。首先,既然是拍《水浒传》那么对招安的反思是必须有的,何况那个时代下反思招安也是主流思想。但原著这种对招安的反思是很深刻的,而且这近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所以编剧杨争光选择用批评宋江来反思招安,因为只要把宋江变成弱懦、平庸和投降派的载体,直接去批评宋江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结果。
但是原著的宋江确实很有雄才,这样的形象是不适合作为批判对象的。于是翻看杨争光的《水浒传》剧本,与其说是在丑话宋江,倒不如说是平庸化宋江。
比如原著宋江初次登场,描写的宋江就极具英雄气概,后文和何涛的对话以及给晁盖报信也能展现出宋江的豪气和冷静: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垂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情扫除四海之心机。上应星魁,感乾坤之秀气;下临凡世,聚山岳之降灵。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名不让孟尝君。
但是在《央水》的剧本里,宋江出场以一种小吏的身份与他人相处,并通过施以小恩小惠来表现宋江的性格。这样的宋江虽然不是什么坏人,但完全没有了英雄豪杰的那股豪气,非常庸俗。也没法体现出原著宋江私放晁天王的机警:

《央水》剧本对私放晁天王的情节也编排的宋江像个烂好人,毫无英雄气和城府:

而对宋江进行庸俗化描写后,下一步就是要把宋江和投降派绑定,以实现批评宋江继而批评招安的目的。那么这个最合适的情节就是陈桥驿。
原著厢官克扣赏赐自然有错,但是军校的做法显然是过分的,是不守法度的:
军校道:“俺在梁山泊时,强似你的好汉,被我杀了万千。量你这等赃官,何足道哉!”厢官喝道:“你敢杀我?”那军校走入一步,手起一刀飞去,正中厢官脸上剁着,扑地倒了。众人发声喊,都走了。那军汉又赶将入来,再剁了几刀,眼见的不能勾活了。众军汉簇住了不行。
原著宋江一边去和宿太尉沟通,一边妥善处理了军校的违纪行为,这一段是为了体现即使朝廷不讲规矩,宋江的军队也是讲军纪的,赞诗如下:
克减官人不自羞,被人刀砍一身休。
宋江军令多严肃,流泪军前斩卒头。
明显是对比了朝廷和梁山,为了赞颂梁山军纪好不徇私情的,而《央水》的剧本表现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虽然宋江对军校表示了理解,但是《央水》的李虞侯做的那么过分,宋江却如此软弱只能一味妥协。原作里属于项充李衮的军校被安插给阮氏兄弟,又把阮氏兄弟作为反招安的工具人,进一步映衬了宋江的无能。又给军校起一个“何成”的名字,表现招安路线的错误。
这就是用批评宋江替代批评招安,《央水》的宋江无能软弱,面对不公一味妥协。所以《央水》也不用去反思招安的问题是什么,反正宋江就是个庸人,软弱不堪,他本来就是朝廷的走狗,所以直接去批评他,就顺带批评了招安。这就是《央水》剧本的创作理念。
庸人宋江注定没有了原著中那份豪气,他所坚持的正义都被书写成为愚忠。

原著的宋江是在理想和现实无法调和的情况下走向死亡,所以死后终究会收到百姓的爱戴和后世的肯定。《央水》的宋江至死还在搞愚忠那一套,确实有种咎由自取的感觉,最后给他立庙反而变成了讽刺。
4.张绍林对宋江的理解
如果说编剧杨争光笔下的宋江是个庸人、投降派,那导演张绍林心中的宋江就是一个纯小人了。《央水》剧本的宋江是庸人,但绝不是一个坏人、小人、伪君子,但导演张绍林在拍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他或许觉得要想反招安、反愚忠就必须把宋江这个人物形象批倒批臭,所以在真实拍摄过程中宋江变得更加不堪:
清风寨就是最好的例子
原著里宋江是豪杰,所以即使发现王英要霸占的不是花荣的妻子,看在花荣的面子上还是要去救,而且告诉王英大丈夫不该好色:
宋江便对王矮虎说道:“小人有句话说,不知你肯依么?”王英道:“哥哥有话,但说不妨。”宋江道:“但凡好汉,犯了‘溜骨髓’三个字的,好生惹人耻笑。我看这娘子说来,是个朝廷命官的恭人。怎生看在下薄面并江湖上大义两字,放他下山回去,教他夫妻完聚如何?”
编剧杨争光的《央水》剧本里宋江是个庸人,所以宋江知道这是刘高的妻子以后愣住了,开始为难:

导演张绍林心目中的宋江是个小人,所以宋江知道这不是花荣的妻子后点点头转身就走了:

因此《央水》最后呈现出来的宋江比剧本里的还要不堪,连好人都不是。
第二个例子是晁盖让出寨主之位
原著的宋江和晁盖感情很好,所以当即拒绝了晁盖的让位,毫无私心:
晁盖便请宋江为山寨之主,坐第一把交椅。宋江那里肯,便道:“哥哥差矣!感蒙众位不避刀斧,救拔宋江性命。哥哥原是山寨之主,如何却让不才坐?若要坚执如此相让,宋江情愿就死!”
编剧杨争光的《央水》剧本里宋江是个庸人,害怕三阮他们不服自己,所以赶紧请辞:

导演张绍林心目中宋江是个小人,所以他不假思索准备接寨主的位置。结果眼睛一转看见三阮立马变脸,开始表忠诚,活脱脱一副小人派头:


导演张绍林就是把宋江往伪君子、真小人的方向上塑造的。
我是00后,童年也算是深受《央水》的影响,从小就被灌输宋江出卖兄弟博取功名的思想。但儿时的我又时常觉得割裂,《央水》有些部分宋江十分不堪,但有些部分宋江又表现的很真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魂系涌金门,虽然现在bilibili的懂王弹幕都说宋江是故意让张顺送死稳定军心,但我儿时是真正觉得宋江替张顺拔箭的同时也在替他难过和悲伤,表情不会骗人:

事实也的确如此,导演张绍林没有修改的部分,宋江虽然不讨喜,但终究不是坏人,只是无能。编剧杨争光在采访视频里自己也说过宋江是真心为兄弟们好的,是真诚的不是为一己私利。所以《央水》的宋江多少有点割裂,一会是庸人一会是小人,一会觉得他在利用兄弟一会又觉得他确实有真情。
在杨争光的《央水》剧本里,宋江征剿方腊还算是正义的,算是做好事。甚至原剧本里宋江句句在理把方腊说的哑口无言:

结果张绍林导演后,剧里变成方腊把宋江骂的哑口无言,还说宋江用兄弟们的血染红自己的官袍,儿时的我就觉得这一段很莫名其妙,因为方腊根本没有占理的地方,起码没觉得他比宋江高明在哪里:

所以原著的雄才宋江,在剧本里写成了庸才宋江,最终在剧里又变成了小人宋江。
5.总结
总而言之,《央水》的确有一些出彩的地方,包括部分主演的演技和场景安排,以及对市井气的还原、精彩的武术指导等。但我特别能理解许多原著党不喜欢《央水》,或者看完原著后给《央水》打差评。倒不是因为《央水》的艺术性不高或者主创不用心,而是主创们选择用批评宋江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代替批评招安,结果就是违背了原著精神,抹黑了本该是正面角色的宋江和身后的一大批好汉。
我虽然不是宋江粉,但我是诸葛亮粉,张绍林作为《央三》的导演之一,同样把自己的好恶代入了央三拍摄中。张绍林曾经安排过一个老兵给刘禅进献蛐蛐,而诸葛亮看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却要辅佐刘禅这样不称心的君主,张绍林想通过这段剧情批判诸葛亮的愚忠。
如今这段剧情没有展现在荧幕上,得益于总导演王扶林的把关。王扶林认为拍摄应该忠于原著的精神,不该瞎来、瞎出主意。不过现存的《央三》依然有张绍林的很多个人理解,比如张绍林认为诸葛亮在北伐后期刚愎自用,听不进去意见,反而魏延是正确的。这也导致了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在剧中让我感觉非常不适。
回到正题,原著《水浒传》不是对招安没有反思,正相反,它反思的很深刻,把两难全的矛盾摆在台面上,最终让宋江在无奈中死去,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殉道。而《央水》选择把宋江变成招安的载体,变成一切恶的根源,用批判宋江代替批判招安,传达了和原著完全不同的精神。
原著党不喜欢《央水》很正常。如果《央三》让曹真、司马懿在阵前骂诸葛亮用蜀地将士的鲜血染红自己的官袍,辅佐刘禅是迂腐的愚忠,那我恐怕也得给《央三》打差评了。
对招安的批评和反思,不能用对宋江的批评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