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个回答

为什么这两年对央视《水浒传》的评价急转直下?

夏侯惇
4个点赞 👍

央水做的足够好。

没有投降、方腊情节,《水浒》就一高阶版的古惑仔。

一帮人反对央水,是停留在爽文阶段的快意恩仇,江湖迷梦里呢。这种情况直接读网文就完了。


多写一句,现代小说(也就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文人写的那个东西)的基本特征是故事主要人物要有完整性和连续性。

典型例子就是林冲,梁山招安时候,这个人没有剧烈地反应是不正常的。无论林冲有什么反应,这个人都应该有剧烈地反应。

但是在面对招安的时候,原著起来发难的就不是林冲。而且说实话,在面对招安的时候,这些发难的武松、鲁智深也没有那么激烈。说到底,还是在“兄弟情义”的笼罩下,发发牢骚。

这样的情节,在封建时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封建时代,“忠”啊,“义”啊,仍然是牢不可破的东西。《水浒》的作者并没有打破这些东西的自觉(当然了,也不能奢求作者超越时代)。作者写“招安”,写“投降”这些情节并不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和创作自觉,而是在历史长河里面,出现了很多次“招安”的历史事件,作者把这种真人真事投射到了作品里。

而作者因为欠缺创作自觉,写梁山聚义后的情节,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就消泯在了“梁山”这个集体里了,“梁山”变成了几个领头的,和一群菜刀。

这就导致个严重问题,以现代作品的标准,有一些主要人物的故事是不完整的,典型的就是林冲。所以,为了保持作品的基本完整,必然是要改编,必然是要填充情节的,区别只不过是究竟往里面填充什么。


多说一句,现代小说《冰与火之歌》有明显个性的人也就那么几个。所以,也没必要奢求《水浒》能在108聚义后,把大多数人写得有血有肉。

但是,面对招安,林冲这样的人戏份过少,明显是不正常的。作者算是写丢了。


《水浒》好就好在投降。毛说这句话当然是有自己的立场的,他希望别人能够体会到什么是“造反有理”。

但在另一个层面上,《水浒》的最精华之处还就是在招安篇和方腊篇的大败上。

“忠”和“义”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两个意识形态。但这两个是有冲突,“忠”是对君主负责,这是个垂直的权力关系,“义”是对哥们兄弟负责,这是个水平的权力关系。“忠”是大集体的,“义”是小集体的。

为了避免冲突,忠义的化身变成了关羽。因为在民间形象里面,关羽和刘备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兄弟。对于关羽而言,忠和义是一回事。

但是现实不是这个样子的,“忠”和“义”大多时候难以两全。《水浒》通过招安篇和方腊篇,以一种不自觉的方式体会到了“忠”和“义”的冲突。而这个思想再继续往前走,就会摆脱封建的束缚,迎来社会结构和思想的版本更新。


编辑于 2023-07-29 19:55・IP 属地北京
null001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