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个回答

如何培养孩孑的进取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何引导孩孑正视社会的竞争?

益品冀悟
5个点赞 👍

现代社会下的家庭教养模式,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还有向外探索上的各种束缚。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不用自己做,只要一个眼神,或者一个表情,马上就有响应的人。这种“毫不费力”不但会麻痹了孩子感知他人情绪的神经,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这也不能做,那也不用做,到了小学阶段,进取心不足就会成为问题。

1、进取心是天生的吗?

好友为了培养儿子的进取心,寒假里她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给孩子讲了一遍,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还做了重点讲解。理想教育、榜样教育,妈妈做到她这个份上,我满心佩服。

针对孩子身上的这种“安于现状”,好友和我溯源式探究过。因为是她的第一个孩子,关注得太多,也管得太多。

很多研究表明,“从婴儿开始,人类就本能地想要控制他们所在的环境——从而有效地影响和应对世间的人和物。”想想我们的孩子第一次打开箱子时的反应,或者第一次想办法拧开瓶盖时的欣喜。这些伴随着孩子好奇心而进行的探索,在不断地强化孩子“我能行”。

这是进取心最初的样子,名字叫做“掌控动机”,它会逐渐发展为学龄儿童的“成就动机”。但孩子的这些探索很容易被以爱的名义“夺走”。

孩子小的时候,会发生这样的事:

“来,爷爷给你插上吸管。”
“不要动,小心烫着,奶奶喂你。”
“小宝,不许这样!”

孩子上了幼儿园,会发生这样的事:

“妈妈帮你剪,明天你带给老师。”
“这个图你还不会拼,爸爸帮你拼。”
“爷爷来擦。”

2、你是哪一种取向呢?

很多家长也会说,我们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尝试,可孩子很容易为了一点儿挫折就气馁。我们甚至会从孩子口中听到“我是个没用的人”“我什么都不会”这样的话。
为什么有的儿童会不畏挫折最终成功,而有的儿童一旦失败就选择放弃呢?看看下面这幅图,想想你自己是哪一种取向的呢?

孩子取向模式的形成与家长的教养模式有很大关系。面对孩子的成功,我们习惯性夸“小宝真聪明”或“小宝真能干”;孩子失败时呢?特别是周围有很多孩子已经成功完成,家长们会做如何反应呢?

你有没有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这么笨,人家都会,你怎么不会呢!”或“这个也不会,这样这样不就好了。”“考好了可不要骄傲,小心下次考砸。”等等。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CarolDweck教授强调,类似的评价反馈不断重复,孩子会在4~6岁阶段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取向

3、怎么做对未来更好?

如果孩子是“习得性无助取向”或者有这种倾向,爸爸妈妈也不要过分担心,只要改变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反馈,就会对孩子失败后无助感的形成带来正面导向。

比如,孩子考试考砸了。打开卷子一看,平时能做对的题目都没做对,我们马上会焦虑。“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对?你不觉得丢人?!”“跟你说过多少次,做题要认真!”……

当问题来了时,我们指责和抱怨孩子,并不会促进孩子养成正确的做题习惯。相反,不指责、不抱怨,再看一遍错误的题目,由孩子告诉我们,这些题目该怎么做,他之前忽略了哪些重点信息,反而对孩子有更多帮助。困难面前,提供帮助比指责更让孩子感激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得出正确的做题习惯。否则,孩子就会陷入“我不行”“我很笨”“我总是粗心”这样的自我诋毁漩涡中。

表扬方式上的不当,也很容易误导孩子的注意目标。

CarolDweck教授说,如果家长的表扬更注重成绩目标,很容易让孩子忽略自己学到了什么,反而是想证明自己的聪明指数。

海姆·G.吉诺特博士告诉我们一条规则: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行和人格。正确的做法是,过程导向的表扬——对孩子在发现和形成好的问题解决方法,这一过程中的努力及时肯定。

女儿小时候怕生,有朋友来家里做客,她总是不理不睬,显得特别没礼貌。有一次,我试着让她站在我身边1分钟,只看朋友的脚。她那次竟然做到了!

朋友走后,我没有说“你真棒”“你真勇敢”,而是说了句:“刚才你站在妈妈身边,竟然没有走开。”她自豪地大声说:“妈妈,你再说一遍!”我们只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努力会做得更好,就会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养成正向的反馈机制。

同时,我们也要尽早告诉他们,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容易的事能够做成做好,对孩子本身就是最好的鼓励。

发布于 2024-01-25 11:47・IP 属地云南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父母的语言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