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甚至连高压都不需要了,“常压”即可实现超导。
就在这两天,一篇名为“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的论文出现在了arXiv上,马上引发巨大讨论。
这篇论文表示,通过改良一种铅-磷灰石结构,用铜离子取代铅离子,产生应力,在微结构中引发畸变,从而可以在127℃以下表现出超导性。
要知道,几个月前轰动学术界、登上Nature又撤稿的室温超导实验(来自兰加·迪亚斯),都还需要加压到1万个标准大气压,且临界温度远低于127℃,为21℃。
这次甚至连高压都不需要了,“常压”即可实现超导。
就在这两天,一篇名为“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的论文出现在了arXiv上,马上引发巨大讨论。
这篇论文表示,通过改良一种铅-磷灰石结构,用铜离子取代铅离子,产生应力,在微结构中引发畸变,从而可以在127℃以下表现出超导性。
要知道,几个月前轰动学术界、登上Nature又撤稿的室温超导实验(来自兰加·迪亚斯),都还需要加压到1万个标准大气压,且临界温度远低于127℃,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