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3个

胡适为何机智的离开了?

众里千寻
39个点赞 👍被封锁的答案

1945年7月,作为民主人士的代表,傅斯年一行六人飞赴延安访问。见到故人,毛泽东非常重视,专门和傅斯年单独谈了一宿。


在延安期间,通过观察到的人和事,特别是和毛的近距离接触,傅斯年有着极为独特的见解,其观感与同行的黄严培、章伯均等人大易其趣,“梁山”“宋江”之慨就是一例。他此前就有“早识当年路本歧”的认知,这此行更加深了这一认知。


傅斯年和胡适两人相交30多年,亦师亦友,在学问和政治观点上步调一致、进退同步。回重庆后,傅斯年把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毛的印象告知了胡适。


收到傅斯年的信,胡适没有放弃,仍欲勉力一试,于1945年8月24日发了一封电报给延安:


润之先生:

顷见报载傅孟真兄转达吾兄问候胡适之之语,感念旧好,不胜驰念。

前夜与董必武兄深谈,弟恳切陈述鄙见,以为中共领袖诸公今日宜审察世界形势,爱惜中国前途,努力忘却过去,瞻望将来,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政党……

试看美国开国之初,节福生(现译杰弗逊)十余年和平奋斗,其手创之民主党遂于第四届选举取得政权。又看英国工党五十年前仅得四万四千票,而和平奋斗之结果,今年得千二百万票,成为绝大多数党。此两事皆足供深思。

中共今日已成第二大党,若能持之以耐力毅力,将来和平发展,前途未可限量。万不可以小不忍而自致毁灭!

这是一封政治劝诫信。信中,胡适表达了他对民主政治的期待,以杰弗逊和英国工党的故事,勉励毛带领中共步入政党政治的框架,为中国带来和平,避免内战。这当然是他“无可救药的乐观派”作风在作祟,不过正代表了他的政治理想。


胡适没有收到任何只言片语的回复,其实也就是拒绝了,这预示着他的政治理想在延安这边绝无实现的可能。


于此,何去何从的问题于他也就毫无疑义了。

发布于 2023-10-16 17:47・IP 属地上海
lin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