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怎么看待3岁女孩坐高铁10小时不哭不闹很听话这件事?

七个伤疤的男人
6个点赞 👍

这样的短视频,这样的新闻,怎么去看呢?家长教育得很好,小朋友对陌生环境适应的也很好,家长准备充分,陪伴小朋友非常有耐心。除此以外,也没啥了……

这视频还能说明啥?难道说这个孩子是神童,这么小就与众不同,懂得控制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那么以后是不是作为家长,孩子小不太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不配带到公共场合了?

或者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就得被别人指指点点“你看看那个3岁坐10个小时高铁不哭闹的女孩,再看看这个孩子,家长怎么教育的”?

懂事的小朋友当然人人都喜欢但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那么“懂事”的小朋友,是不是就要扣上“熊孩子”的帽子了?

我想说的是“公共场合的表现不是评价孩子的标准”

生活环境不同,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朋友对控制自己的情绪还非常困难,加上身体、智力还在发育阶段,是无法要求这么小的孩子达到成年人的标准的。

面对高铁这样人群密集的陌生环境,小宝宝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快速理解自己身处何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

有的孩子经常外出,面对陌生环境早已适应,可能就比较安静,有的孩子比较敏感,到一个陌生环境非常谨慎容易感觉到不舒服,可能会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但是不能说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不止,就是缺乏教养。高铁上不哭不闹安安静静的小宝宝,说明他没有生病,没有不适,没有无聊,没有不舒服,没有缺乏家长的回应……

总之,只能说明孩子自身处于比较良好的健康与情绪状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好,侧面反映出家长平常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比较好。但不要反过来用这些去衡量那些哭闹的宝宝。

近期新闻舆论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貌似只要“孩子”和“高铁”、“飞机”联系在一起,这个孩子被判定为“熊孩子”的可能性基本上就五六成了,只要孩子在飞机高铁上哭闹,家长就成了“养而不教”的“熊家长”,成了溺爱孩子的反面典型。

这当然和现在资讯发达,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便捷有关系,网络上毕竟还是年轻人多,主流的声音对孩子包容性差一点。

孩子在三岁前都处于认知世界的早期,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语言、视觉、触觉来认识世界,和外界互动。这个阶段的小朋友思维能力也是受到发育的限制,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

这并不是孩子不懂事,缺乏教养,而是他们这个阶段的发育特点就是如此。

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些,一味的要求孩子在公共场合“懂事”、“安静”,一旦孩子哭闹时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人注视、围观很羞耻,在意别人的眼光的话,可能不会有耐心安抚孩子,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反而有可能尝试通过打骂、吼叫控制孩子,让孩子迅速安静下来。

这样做,事后孩子的情绪终究是归于平静,可能给一些糖果、玩具,孩子又开心起来,但这样和孩子的互动方式,还是会给孩子留下情感的创伤。

总而言之,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我们不能过度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我们既不“厌童”,也不是故意针对“熊孩子”,作为家长,我们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小朋友都是脆弱的,他们需要通过“玩耍”这种形式来认识世界。我们为孩子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放松的环境,对他们多一些宽容。作为成年人,也是要理性对待网络上的各种新闻、视频,辩证地去看各种言论。不做“熊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我是 @陀螺木夕,一个爱分享的宝妈。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触动到了你,欢迎点赞或评论,你的支持是我持续输出的动力。如果你也正处于孕育或养育阶段,欢迎关注我,我们一起成长,育儿路上不孤单~

编辑于 2023-07-27 18:38・IP 属地上海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陀螺木夕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