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段时间出门,飞机晚点了,孩子坐的很崩溃,说回程想坐高铁,最后高铁票也不好买,我还是选择的飞机。
五个小时的高铁,我不能保证孩子如题一样不吵不闹,我也不愿意孩子被别人鄙视,也不想接受巨婴的评判,去讨好巨婴评委,从而不被定义成“熊孩子”、“熊家长”。
我带孩子做过高铁,北京到天津的城际,人很少。
孩子第一次坐,很新奇,会“哇”、“你看”、“好快”……
然后就能招致很多鄙夷的眼神,好像在说“没见过世面”、“不文明”。
实话实说,我刻意拘着孩子,让她们别吭声,就是拿个平板在那玩,也能做到。
但是我发自内心的不认同现在孩子坐高铁新奇一下都要被鄙视。
而且孩子看动画片,也会咯咯笑,也会被鄙视。
看视频笑一下都不行,这玩意儿也太苛刻了。
我不想为了取悦一些巨婴,拿到一个有教养的牌坊,而去教育孩子违逆天性,违逆人性。
我本身就不认同一些公共交通工具上要求绝对的安静。
去坐双层巴士,从上车“哇”、“我想坐到上面去”……就开始被鄙视了。
然而,我本身的价值观就是“不能要求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强调一下,我有自由去认为那些厌童的人是巨婴,但是,我没有资格要求人家去“包容孩子的天性”。
客观上,现在就是有很多人不喜欢孩子,这没有对错,就是现实,一个我无法改变的现实。
这个现实我只能接受、适应。
近的地方自驾,远的地方飞机,那么不管怎么样,我家孩子也没可能成为高铁上踢椅背的熊孩子。
飞机起落的时候不让看平板,我家孩子就盯着那个安全须知看了十分钟,吃饭吃了半个多小时,再喝两杯饮料,看看窗外,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我比较信奉人人平等,不能接受有了孩子就低人一等,就要成为被评判的对象。
我不想向他人去证明我多么有教养!
而且,教养这玩意儿到底是谁定义的?
我们那个时代,火车上吃泡面、喝啤酒、打牌,可以聊一路。
我身边有几对都是从火车上认识的。
什么时候火车上的价值标准变成了不吵、不闹、不说话绝对的安静?
我们以前还在火车上拉歌,火车上还有表演呢。
旅行要的是安静吗?
要的是快乐!
有些会洗,“火车上可以说话,但不能吵闹”,然而说话和吵闹的区别由谁定义?国家有标准吗?
现实中,往往是事儿B定义社会生活标准的边界。
我就是有些气不过去取悦事儿b,让他给我发个牌坊。
成年人拿着道德大棒去挑剔孩子,自己就都是圣人吗?我特别反感有些人上来就把座椅靠背哐当一放,飞机上要空姐反复提醒才能收起来。
这就文明吗?
椅背放很低,然后还嫌后排碰到自己椅背吵到自己,那就有些令人作O了。
高铁已经快≈厌孩区了,那就少坐。
10小时坐高铁,这父母还自以为是的标榜好教养呢,坐飞机让孩子少憋闷7个小时不香吗?
再说句深的,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乖乖女,取悦这个世界,真的好吗?
说几件我真实遇上的厌童行为:
我们刚打开商场母婴卫生间的门,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大小伙子直接闯进来,看了一圈,嘟囔“凭什么母婴卫生间这么大,浪费资源”。
两辆车挨着花坛放,我在车后面,坐在花坛上给孩子喂奶,抱着孩子睡觉,觉得那是个角落,车能给挡着点。
那个花坛长度起码一百米,就坐了我一个人,一会儿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女生站在我身边不足一米的地方高声聊天。
户外当然可以聊天,但是大老远跑到母婴身边身边大声聊天,是图啥?而且她踩在花坛上聊天,与精致的打扮非常不匹配。
现实中,真的会有年轻女性,骂公共场合母乳喂养伤风败俗的。
评论里说不愿意遇上熊孩子,这个我是能够理解和共情的。
但是谁能共情我们这些有孩子的人,也怕遇上厌孩的人。
啥样神经病都有。
现在就是有很多人理直气壮的指责孩子,如果我家孩子就说了一句“啊,飞机飞起来了”,然后就被骂闭嘴、没教养、没见识,我们这些家长又情何以堪呢?
我们也怕遇上熊大人。
毕竟我真实的遇上了觉得母婴室浪费资源的人。
我难道不怕吗?
实话实说,我是割裂论的支持者,开儿童车厢、儿童餐厅吧,都是孩子,我家孩子的文明礼貌肯定头半段。
但是在成年人的世界,以成年人的标准,“飞机飞起来就飞起来呗,兴奋个什么劲呀!”
现在有很多人,已经容不下孩子一句“哇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