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同样一个事,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如何,是影响事情本身性质的。
俄狄浦斯的故事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参考《封神》,是类似于姬发曾经误会了自己的父亲是奸臣,要杀掉父亲。
而中国古代的弑父杀兄,往往是基于对一个人的贬低。比如提问者所说的“杨广杀父”,其实现在看来大概率是因为杨广干的王八蛋事情太多,导致十八路反王时期,已经有他杀死亲爸爸的传闻(李密的檄文里写先皇大渐,侍疾禁中,遂为枭獍,便行鸩毒),这个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把杨广的王八蛋人设再加深一层——他连自己亲爸爸都杀,这孙子还是人么?
这就跟悲剧没什么关系了,类似于韩剧里女主角出车祸是悲剧,两人面对面互怼“你媳妇儿今晚被车创死”,这不叫悲剧,就叫骂闲街。
因为中国古代对这种事情的避讳程度,已经到了孟子都要亲身讲述“爹是个王八蛋,儿子应该怎么办”的程度,得出的结论是,哪怕你是一国之君,你爹做了坏事,你也不能处罚你爹,而是带着亲爹跑路,以公然抗法的形式维护孝道,才是对的。
所以一旦扯上“弑父”这种标签,在中国就不是悲剧不悲剧的事儿,而是一种近乎于诅咒的烙印。所以雍正才会跟曾静搞个大辩局,拼命证明康熙不是自己害死的。结果反而起了反效果,几百年后的电视剧里,康熙八成是被他害死的。
《封神》对于弑父的标签,的确是有西化的烙印,因为它讲述了“在被蒙蔽或被命运作弄”的前提下,弑父者(或弑父未遂者)仍然有幡然悔悟的机会。这与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是相悖的。
但中国也不是没有弑父合理化的故事,比如《封神》电影里的殷郊剧情,就取材于《武王伐纣平话》,殷郊在里面还杀了纣王为母报仇。但很明显,这个故事不止在中国不流行,甚至在《封神》宇宙的故事里,也并非主流设定。

因为它与中国大众的价值观是相悖的,爹再坏也是爹,你杀了坏爹也等于是猪狗不如,这种亲情的绑架才是中国人比较认同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解放以后,才稍微有些改变,主角背叛所属阶级,成了一个可以被接受的事。但手刃亲爹这种剧情其实也极少。
至于李世民逼宫、弑兄这类事情,也不能说是悲剧故事,而是李世民眼里的丑事。大家在提及李世民的时候,是因为他的皇帝做的太好,功劳太大,帮他遮掩而已。并没有多少人觉得“杀得有理”、“李建成早就该死”,连朱棣造反以长辈身份抢自己侄子的皇位,也得虚构出一堆诸如“建文帝强奸老母猪(见《奉天靖难记》)”之类的事情来遮掩,可见其实大家是不接受这种亲人互相残杀的设定的,越遮掩什么,越是雷区所在,这才是文化脉络里的潜藏规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