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令我失望。
1、因为关键从来不是消费,而是储蓄,或者说,财富积累。
宏观经济到这个阶段,已经不可能靠消费拉动,只能靠财富积累拉动。
汽车可以算财富积累,因为汽车有生产资料属性。
房子更是财富本身,所以过去能靠房地产拉动经济三十年。
其他什么电子产品家居休闲旅游服务消费,统统不算,老百姓不会买账。
2、没有足够的储蓄,以保障长期的生存安全(如养老、医疗、子女教育这三座大山),是不可能进行更多的消费的。
这是如此浅显的一个道理。
中国人那么热爱买房也不过是这个原因,买房不是消费,是储蓄,是养娃和养老的关键储备。
只有大部分家庭都储蓄了足够长期生存保障的财富,才可能把多余的钱拿出来进行额外消费。
如果指望退休金的话,那对多数家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生产-消费“循环是不完整的。“生产-消费-储蓄”才是真实的经济循环。
没有充足的储蓄,经济循环不可能成立,或者说极端脆弱。
国家有那么多战略储备,为什么不能让居民有一点储蓄?就指望居民全部月光消费?双标吗?
有钱人和穷人差别在哪里?不就是有没有储蓄嘛?有储蓄的人,会不敢花钱吗?需要拉动嘛?
群众都是三和大神,日结日光?中国人民如果是这种秉性,中国能有今天?
不要抱有任何幻想,先想方设法把居民的储蓄池子填到足够的深度,才有可能拉动消费。
要用尽一些手段让居民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剩下的自然会水到渠成。
3、宏观来看,足够的储蓄不可能只是现金,必须是优质的实体资产/资本。
所有现金实际上背后都指向某些实体大宗资产,比如黄金、土地,能源,矿产,军备,或者企业产能。
必须让最广大群众能有足够的财富积累,甚至是,通过分配改革和共同富裕,让广大群众真正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国家资本和资产增值的红利,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承诺的一切。
中学政治书上写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虽然有表面上富裕的收入,但是他们终究无法掌握生产资料,也终将成为无产阶级。几十年后,西方国家确实体现出了这样的趋势。
必须要发钱。但仅仅是发钱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让广大群众真正拥有足够的资产甚至资本,或者至少是财产性收入,才会有长期的消费繁荣和经济发展。
就像当初全体中国人民分得了自己的土地那一次,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伟力,遗泽至今。
只有这样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克服资本主义才有的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才能激发全体人民最大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就好像华为有了员工持股分红的制度,才会有那么拼命加班的积极性。
美国的黄金二十年,大量中产阶级乃至国家社保资金,也是依靠股市分享了资本红利,才繁荣了那么多年。
至今股市仍然是美国宏观经济的命根子,如同中国的楼市是中国家庭财产的主体。
如果只是给群众发一点钱,就指望群众坐吃山空把这些钱花掉,是绝无可能的。
4、大部分家庭目前的长期安全储蓄缺口大的惊人:
其实这个缺口就相当于发达国家给普通人各种育儿养老医疗的社会福利总和。
区别无非是,这些长期安全储蓄的钱,是国家出,还是靠个人积攒而已。
西方发达国家有殖民地霸权和高科技产业来榨取这部分钱,补贴国内居民。
而我们没有。
但我想我们可以有。
对内,让拿的过多的那部分人,拿一部分出来,就够了。或者,对外,想办法弄一部分到国内,也就够了。国内外一起弄,效果更好。
否则,依靠居民家庭自己积攒的话,没有个五到十年的休养生息,没有攒到足够的钱先把缺口补上之前,是不会有更多的钱溢出来进行消费的。
所有已经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都必须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
过剩的产能,只有投入到永不过剩的财富积累中,才能消化。
其他方向都是死局。
更详细的问题分析和解决之道,不重复贴了,有兴趣的参考我之前的这篇:
以及更老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