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非常关键和重要:
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
所以核心就在于国家打算怎么增加居民收入呢?
有一个国家名叫日本,这个国家随着本国婴儿潮的到来,随后进入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于是日本领导层提出一个"一亿中产"的计划,试图让日本几乎大部分国民都处于中产阶级,成为国家腾飞的中流砥柱。
最终日本真的实现了“一亿总中流”的全民中产社会。20世纪70年代,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社会总体收入较为平均,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均不大。这一中产阶层占绝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十分有利于日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其形成得益于战后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教育领域出台的一系列缩小社会差距的政策和措施。
但是好景不常,日本的人口持续增长,但是伴随着日本经济增长度过了高速发展期后开始回落,日本贫富差距开始变大,一亿中产被新的贫富差距取代,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80-90年代,日本的经济迎来阵痛,日本人为了争夺有限的工作机会,疯狂的加班,这个阶段是我们国内对日本职场"卷、累、不要命"刻板印象的形成期,日本各大株式会社优先录用能加班的人,这些株式会社游说日本政府称,只有日本企业保持高毛利、高产能的状态才能对日本国家有利,日本政府对此视若无睹。
这就造成了日本一批有工作的人玩命工作,另一批没有工作的人无所事事,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朝着拉美化的方向发展,那么日本是怎么悬崖勒马逆转这一局面的呢?
当日本一亿中产暂时消失后,全日本市场消费能力断崖式下跌,日本官员经过调研发现,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击企业加班不完全是为了劳动者生存条件,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开展加班等同于减少全社会的就业岗位,如果欧美放任资本家控制其企业无限度加班,那么整个社会都有可能迎来巨大的矛盾风险,同时社保亏空严重。
于是日本开始对企业的加班进行强约束,限制条件不断升级,目前日本劳动法规定:
日本企业加班,不能超过每月45小时、每年360小时的上限,而且必须支付在正常工作时薪基础上一定比例上浮的加班费。
这个说来还挺有意思,因为我有个高龄校友在上海失业后去东京继续当码农,下班后在公司看日语教材被领导阻止,领导认为这可能会带来不太好的风险(检查),让他回家去。
可能有人说,现在的日本贫富差距也不算小,比起巅峰时期的共同富裕有差距,这个不否认,但是比起上世纪80-90年代的拉美化式贫富差距,现在已经强力扭转了这一局面,这还有两个间接的佐证。
1.日本中下层时薪增长较多。
2.日本对外籍劳工需求量增长且外籍劳工待遇增长。
日本是个老龄化国家,劳动力开始变得紧缺,日本宁愿让企业从海外招劳工,也不让日本企业过度"压榨"日本本土劳工,这属实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按照很多人的思维,这些日本企业应该让日本职员多加班,薪水发给外籍劳工等于被外国人赚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就是我之前说过的,如果下不了狠心打击加班,那就来一场刻骨铭心的全民集体记忆,就像日本那样,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国民对企业加班已经高度警惕、深恶痛绝,为什么?因为他们经历过.......
其实我们现在还有个问题,就是日本当时加班导致"数据倾斜",社会面貌严格来说还不算非常悲惨,当时日本高知白领失业了去7-11、罗森当个收银员也是能勉强养活一家的........日本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作为发达国家的老底还能啃一啃,所以我们的行动尽量要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