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骑7、8公里自行车,到邻镇的村里看一场乡村戏,来回路上接近二个小时。
在很多专家眼里,如今的戏曲像极了濒危珍稀物种,观众基础差,吸金能力低,几乎进入非遗传承序列。
确实,哪怕在十几二十年前,戏曲都如明日黄花,印象中除了春晚保留节目的戏曲联唱,还有古色古香的旅游景点拿来揽客,少有用武之地,难免寥落荒疏。不过回忆小时候看过的乡村戏,现场是满满当当、气氛热烈,我这个平时对戏没有特别感觉的人,也从中收获了一些热闹和快意,成为一项至今难忘的生活记忆。
想来,如今剧团下乡的火爆,可能与广大乡村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相对匮乏有关,加之开放式演出空间,不收门票,和之前的村映电影类似,戏曲就成了彼时彼地倍受欢迎的一项艺术形式。
其实现在的很多老年人,都配了智能手机,平时也刷视频,有的人甚至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而一门小众的艺术形式,依然受老年人的欢迎,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究其原因,个人感觉智能手机虽然填补了老年人的个体生活,但戏曲线下观看的体验感,充满仪式感的互动参与性,填补了人们群体活动、公共生活的空白,这是它不可忽视的意义。
中国乡村属于熟人社会,很多老百姓间既有宗族血缘联系,又有长期劳动协作形成了群体生活习惯。遥想当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足,很多事情少不了集体协作,红白喜事、兴修水利、义务劳动,都是人多力量大,甚至从上世纪的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农村公社经济,每天都要聚集上工的,这样的生活生活经历,影响了一两代乡村人的生活和思维习惯。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科技发展,联产承包,这种集体协作式的劳动场景越来越少,人们纷纷外出打工投身城市,造成乡村的空心化,邻里之间的交际也少了许多,老年人对集体生活的回忆也就越来越少,而地方戏下乡,除了精神的熏陶之外,表现出的社交属性,能满足很多人集体生活的想象和回忆,让他们有更多的文化归属感。
戏曲下乡、电影下乡,是当下乡村生活中,少有的集体活动场景,能把乡村里的许多人聚在一起,他们看完熟悉的地方剧后,就有了共同的交流话题,这种交往的方式,为他们千篇一律的生活注入了外在的活力。
哪怕很多年后,他们也会记得这些事情带给他们的参与感,甚至是其中某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因为这种短暂的新奇,是特别容易催生人们的超强记忆的。
我也隐约记得二十年前的戏台上,那位老年的黑衣演员,以及那段唯一听懂了的有趣念白。
“到吃饭时间了,后妈给我弟弟盛了一小碗,给我盛了满满一大碗。”
“这不挺好的吗?”
“什么啊,我的是一大碗汤。”
“喝了一碗,我还是饿呀,她又给我盛了一碗。”
“这回该有面了吧!”
“还是碗汤!”
台下的观众笑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