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衰退】出现的机制我个人认为可以归纳为:
- 资产端推动(资产价格暴跌)
- 所有者权益端推动(利润骤降)
- 负债端推动(现金流紧张,被动收缩负债)
- 信心
资产负债表衰退是指在资产泡沫破裂后,企业和居民部门因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而增加储蓄、减少投资,企业不再追求利润最大化,转而追求债务最小化。这一理论由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老师首先提出,用于解释日本19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长期低迷的困境。
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亦称财务状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资产负债表利用会计平衡原则,将合乎会计原则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交易科目分为“资产”和“负债及股东权益”两大区块,在经过分录、转帐、分类帐、试算、调整等等会计程序后,以特定日期的静态企业情况为基准,浓缩成一张报表。
在资产负债表中,企业通常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分类分项反映。也就是说,资产按流动性大小进行列示,具体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负债也按流动性大小进行列示,具体分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等;所有者权益则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分项列示。
把这些概念理清之后,我们认为(纯属个人理解,不当之处敬请雅正),从理论上来说,要导致资产负债表衰退,其过程必然是下面的其中一项:
①资产价格暴跌,先是侵蚀所有者权益,如果还不能弥补,那么负债端就会被动收缩,即资产端推动的衰退
②资产价格没有明显变化,但所有者权益大幅下降(如利润),那么就会削弱企业生产投资意愿,即权益端推动的衰退
③资产价格没有明显变化,所有者权益也基本稳定,但负债显著减少,比如政策突然变化,银行抽贷,导致企业被迫变卖资产,即负债端推动的衰退,原因可以认为是现金流出了问题
最后一个是信心,
④资产价格没有明显变化,所有者权益也基本稳定,但负债显著减少,比如企业主动收缩规模,居民有点钱就还债有点钱就还债,也是负债端推动,原因却不是现金流,仅仅是没有信心
日本90年代,大致是①③②④这么几个阶段挨个走过来的,现在大概处于④这个阶段。
我们这边的情况,
①资产价格没有暴跌
③银行没有抽贷,反而一直在放水,
这两项可以排除。
②利润确实是增长趋缓,增速同比下滑明显
④主要体现在居民部门,提前还了房贷,
从这个角度,倒是符合【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定义的。
不过,由于没有经历①③两个阶段,直接到了②④,还是比较好修复的
按照我前段时间的文章,②主要是因为“收入-支出下降螺旋”导致(居民)消费不足,(企业)利润下降,可以通过提高基本社会保障水平解决,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
社会总需求增加,企业也有利润,居民敢花钱了,信心回来了,④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