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忍不住回答问题了!我也带小朋友去小区楼下摆过3次地摊,这道题我做过。
妈转钱拜托路人假装买东西。网友:二维码举到最高,他好努力。
一摸一样的事情,我曾经也想做过。小朋友没有给我这个机会,ta做的比我想象的更好,好到让我惭愧。
如果再来一次,我可能会鼓励小朋友继续坚持,或者降价或者改其他策略。如果一整天过去了,各种方法都试了,还是没成功卖出去,我想也会做跟这位妈妈一样的选择。
第一次摆地摊 3.5岁
第一次摆地摊的初衷是小朋友玩具太多了,要卖掉一些旧玩具。哪些可以卖掉,哪些可以保留我都听小朋友的,并且提前讨论好了,如果赚到小钱钱,就去做摇摇车,买棒棒糖。
小朋友为了可以坐摇摇车也是非常拼!ta甚至主动提出来把自己最喜欢的贝壳都拿出来卖了!要知道,平时爸爸妈妈都不能动一下下ta的贝壳呢。
我张了几次嘴想跟ta讲:“贝壳没有人会买的,都知道在海边免费就可以捡,我们生活的城市靠海,人人都能捡到。” 很庆幸,我当时闭嘴了,没有讲出来,才有了后来的惊喜。

于是,Ta 带了小半桶自己在海边捡的贝壳下去卖,坚持说小朋友们肯定都很喜欢贝壳。因为ta自己特别喜欢贝壳,就觉得其他小朋友肯定也特别喜欢。
我觉得ta肯定卖不掉,已经做好了跟问题中的妈妈一样的准备----拜托路人帮忙买,让小朋友体验一下卖出去东西的成就感,跟问题中的妈妈一模一样。
我们带了一个野餐垫,摊子简单支起来了--旧积木,火车,玩偶,小哨子等一大堆。我摆好摊子,跟小朋友商量了一下价格:大玩偶5块钱,小玩具1块钱,买玩具送贝壳。小朋友不同意,她觉得贝壳这么漂亮一定要卖钱,不能送。。。

我纯粹是玩儿的态度,我甚至都没有打印收款码,小朋友却很认真。她认真的跟路过的每一个人问:“你要买玩具吗?“ ,真的是每一个人! 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一个都不落下的问,每次都被拒绝。至少被拒绝了20次。
我看不下去了,特心疼。就把她抱到怀里问她:“宝贝,你觉得是谁最爱玩玩具,对玩具最感兴趣啊?大人还是小孩子 ?“
她立刻回答:“小孩子。”
我又问她:“那,我们应该把玩具卖给谁?问谁要不要玩具呢?“
她又立刻懂了:“应该问小朋友!”
于是,ta又开始问每一个小朋友,要不要买玩具。如果有小朋友害羞不回答,她会反复问5遍都停不下来,直到听见别人清晰的说“我不要”为止。很快,周围的小朋友都被问遍了,没有人买。
她觉得应该去别处问问,坚持要领着贝壳去找别的小朋友问问。于是,给小朋友带上智能手表,约定好了只能在小区的花园里卖,不能去别处冒险。她愉快的领着小半桶贝壳出发了,出发前还提醒我:“妈妈,你在这里看好我的玩具!“
大概五分钟后,ta满头汗的跑回来,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快!我卖掉了,4块钱!快跟我去收钱!“ 那个眉飞色舞,喜上眉梢!拉着我就跑!(这时候,完全忘了那一摊子的玩具!)我简直惊呆了,不敢相信真会有人买!
跑过去一看:霍!在滑滑梯旁边找客户!这地点找的不错!
一位有爱心的爸爸,说要给自己家儿子买两个贝壳,4块钱是那位爸爸出的价格。我当时小声跟那位爸爸说:“太高了!我收完钱再给退给您吧!给小朋友一个收钱的感觉就行了。“ 那位爸爸摆摆手说:“我就是被小朋友感动到了,太可爱了。她不停问每一个小朋友是否需要贝壳。我想给小朋友一个鼓励!“
于是,我请小朋友写过那位有爱心的爸爸,并跟小朋友讲:“叔叔买了你的贝壳,作为感谢我们再送小朋友点玩具吧!“ 于是,ta又跑去玩具摊上调了2个玩具送个小男孩了。“
于是,皆大欢喜,小朋友成功卖出了贝壳。妈妈很为ta高兴,小男孩也得到了2个玩具。

事后,我还认真回忆了整件事情,觉得我做的还不如孩子。
1 我在玩具摊坐等客户,小朋友领着小桶去找客户了,高下立见。
2 我自己提出的摆摊儿,但是并没有做好准别,连收款码都没打印。小朋友却积极提出来要卖贝壳,非常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情。
3 我预判小贝壳卖不出去,想打消她卖贝壳的念头,简直蠢极了。不但,违背了带她体验成就感的初衷,更是基于自己的有限经验去限制小朋友的无限潜力。
4 小朋友被拒绝那么多次才赚到的4块钱,我居然想帮她推辞掉。(这完全是大人的逻辑在思考,没考虑孩子的感受。唯一庆幸的是,我是偷偷跟那位爸爸商量的,小朋友没听到,不然她得多伤心。)
5 最后,再次庆幸的是小朋友没有给我这个机会。第二次,第三次摆摊的时候,小朋友的表现又不一样了,仍然有惊喜。但,我记得最清楚的,始终是她第一次摆摊的情景。

最后答题:
题中妈妈的做法,我很赞同;但我家小朋友ta有别的想法。
第一次写这么长的问答。第二次,第三次摆摊,后面有机会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