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是大学毕业后有个就业高峰期,一些单位会在这个时候进行招录,能解决相当一部分就业。这是个统计数字的周期问题。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失业率,可能会有明显下降。
但这并不改变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基本面。而经济下行的基本面,才是失业率显著高于以往同期且被广泛关注的根本原因。
目前的经济面临一种恶性循环,居民不敢花钱,还债、降杠杆成为优先级;企业也不敢花钱,要还债、降杠杆、收缩业务、减少投资。而一部分居民/企业的支出往往又是另一些居民/企业的收入,如此循环,则“收支循环萎缩→裁员/降薪→消费进一步减少→收支循环进一步萎缩”的链条反复强化,甚至形成正反馈,这就是通缩的机理。而从资产负债表的视角看(债务和资产的比率等),这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
在这种背景下,增量岗位供给肯定是大幅萎缩的。保住存量岗位也实属艰难。在很多之前业务迅速扩张、野蛮生长的行业,经济下行期、行业瓶颈期叠加,裁员既是资本财务指标的利益逻辑,也是企业经营收缩止血的生存逻辑。
而16-24岁的群体,有几个特点,使这个群体的处境相关指标,还具有特殊的经济社会意义。
一是年轻“不懂事”,阅历浅、心性直、羁绊少,容易被激进思想带节奏、搞事情,成为不安定因素。历史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往往是各种“革命”的先锋和骨干力量,中国近现代史上,清末、北洋、30年代、60年代、80年代屡次上演由这个群体为主力的“运动”,欧美历史上,六七十年代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也类似。
二是边际消费倾向高。16-24岁是人的一生中血气最旺、欲望最强的年龄段,而欲望是很多“非必需”消费的基石和内核。同时,年轻人乐于尝试新事物,很多先锋、前沿的产品和消费场景,最先的落地推广、站稳脚跟、形成气候乃至潮流,也往往依托年轻人。不管男女,年轻人都比同性别的中老年都更愿意为自己的冲动、直觉和心头好买单。而相较于“花钱爽”的年轻人,中老年人作为整体上的低欲望群体,有更强的“储蓄香”的偏好。同样的财富机会,分布在不同的年龄群体,对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是有很大差别的。
三是在中国这样讲究按部就班、人生有“标准答案”的低容错率社会,年轻时候对一生的“奠基”效应很强,可能是一步错、步步错。对于多数能力一般的普通人,如果刚走上社会的头几年处于失业贫困状态,那么此后的人生想走上“正轨”就要麻烦很多,成家、生育等都会成问题。加之前面两点因素,年轻人的大面积失业和贫困,会带来一系列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而且,对于现在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关注年轻人的失业状况,有特别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单纯作为高积累低消费的生产型国家,已经基本到头了。“世界工厂”、“基建狂魔”能牵引中国发展到一万多美元,但想往上到人均两三万美元的水平,光靠苦哈哈地“造东西”,是很难的。
并且,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工厂和工地工作。这也是目前年轻人失业率高企的一个因素。但如果以此指责那些年轻人“好逸恶劳”、“吃不起苦”,是不合适的。产业是手段,人才是目的。工作是为了生活,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更能吃苦。
目前,不管是经济的内在需求,还是政策的引导方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都是越来越重要的。实际上,除了那些工业革命级别的伟大技术(蒸汽机、内燃机、电机、计算机等)可以从无到有催生全新的有效需求和增量市场,更多的场景下,是需求和市场牵引着技术的演化和迭代。
从这个意义上讲,失业率问题,既是供给侧问题,也是需求侧问题。
产业升级的目的是为了给新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更多体面的工作、美好的生活、稳定的现金流,并且也只有体量足够的体面工作、美好生活、稳定现金流,产业升级才有更坚实的客户基础、更庞大的市场容量、更强劲的需求牵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