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边To C的AIGC应用已经死了几个了。
其实原因不是因为套壳,早期大家谁不套壳,压根也没必要自研大模型。
原因是ToC 的产品付费就一阵风,这就是个赚快钱的产物。
从一开始的类 MJ的产品,到后面的垂直场景,比如二次元、宠物,到最近很火的“正脸照”,其实就是赚个快钱,客户很容易没有“新鲜感”,能玩一周就算 高黏性,基本上第三天就没兴趣了。
所以现在不管是做大模型的,还是做应用层的,都在想方设法 ToB或者 ToG。
只有大客户才有持续的付费能力,这又回到了传统SaaS 的那一套。
但是通用大模型这玩意一开始只适合干“低容错率”的事情,比如写写段子、做做问答,不会对最终结果的正确率做保障。
这就是目前需要 行业从业者解决的点,如何从通用大模型变成 严谨的垂直赛道应用。
小叔之前陪一个客户,跑过ToG的市场,卖的是公文写作机器人,因为是在大湾区,公务员的水平能力很高,平时看的太多了。
这位领导就直接问了一个问题
“如何保证他写的每条都是对的?如果写错,责任谁负责”
可能用AIGC生成了一篇公文很轻松,但是因为不能确保他写的一定是对的,还得需要真人一条条去查错,这就反而不如自己去写省时间。
自动驾驶其实也是一个垂直模型,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能全面放开,就是因为他和公文写作这类场景类似。
自动驾驶错一次是掉人命
公文写作错一次可能是掉饭碗
同样,现在也有AI制药、AI设计建筑,都是“容错率”特别低的事情。
但是这些产业都是属于非常大的市场。
所以目前的AIGC还是属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大家不需要对死的这几家有啥顾虑。
垂直大模型之战才刚刚开始! 未来很多ToB的行业都值得被AI再加速一次,这个时候最好是快速入场!
发布于 2023-07-24 13:18・IP 属地广东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