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了,未来这真的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疗法,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的钱。
不过,这个第六例,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一、从不治之症到治愈,越来越快
我们看一下艾滋病治愈病例的出现
从第一例艾滋病治愈到现在,明显的治愈加速,而且估计接下来,用“某地病人”来命名的会越来越少了,毕竟出现的治愈越来越多了。

从不治之症到彻底治愈,堪称是奇迹。
二、特殊的第六例是否意味着新的可能性?
在第六例确证之前,前五例其实是有共同特点的,那就是:
都是艾滋病合并白血病或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
是的,祸不单行,既得了艾滋病,又得了血液系统疾病。
这种雪上加霜的情形,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治愈机会。
秘诀就藏在艾滋病以及白血病干细胞移植的机制中。
艾滋病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所以被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音译就是艾滋。
而人体的免疫重要组成部分免疫细胞基本也是从造血干细胞中生成并不断分化形成的。
因此,当这个病人得了血液疾病之后,更换造血系统,于是自己的免疫也被更新了,这样,新的免疫如果能够避免HIV病毒攻击,那么就可以清除掉HIV病毒,于是就起到了治疗艾滋病的效果。
而这种特殊的可以避免艾滋病毒攻击的免疫细胞类型,就是CCR5Δ32。
CCR5是一种白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本身在机体内承担免疫作用。不过当HIV-1入侵细胞的时候,CCR5作为其趋化因子受体之一而帮助HIV-1进入宿主靶向细胞,从而引发感染,于是CCR5就成了HIV-1感染的帮凶。
但是有些人体内的CCR5基因发生了变异,产生了Delta 32 突变,导致了CCR5基因不能完整表达,结果导致HIV-1缺乏帮凶而难以进入到细胞中,自然也没法感染了。
但是在自然人群中,CCR5Δ32比例还是较低的。
这也就导致了,真的能够提供CCR5Δ32造血干细胞的人比例更低,于是,这几位“双重不幸者”反而变成了“幸运儿”。
而对比全球约有384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这个数量远远不足。尤其是CCR5Δ32主要在欧洲,亚洲人非常少,所以是难解的。
但是,第六例很特殊
三、第六例的特殊之处
这次第六例“日内瓦病人”移植的干细胞来自未携带CCR5-Δ32突变的一名供体。
这可以说是让人耳目一新,毕竟之前认为的幸运儿是因为移植后的干细胞是CCR5-Δ32可以免疫HIV,所以他们移植后,自身体内的艾滋病毒并没有感染新的免疫,因此才能活下来治愈。
但是这第六例却不是CCR5-Δ32变异,难道真的有了新思路?
这个有待研究。
因为,之前有过曾经也有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波士顿病人也移植过非CCR5-Δ32的干细胞,结果是,移植后,这些新移植到干细胞分化出来的免疫细胞又被HIV感染了。

所以,这第六例到底是什么情况?
是因为这一例移植有其他规避HIV攻击的新机制?还是说之前的波士顿病人是其他因素导致的?
四、基因编辑带来新的可能性
不过,按照之前的研究推测,其实理论上,我们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那就是,对供体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让其变成CCR5-Δ32型,然后输回去,这样其实是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的。
嗯,估计有人想到了贺建奎,他当年就是编辑的CCR5。当然,他是直接生出了娃,这是违法的,而且也并没有治疗意义。
五、先不要着急,保护好自己吧
其实,到目前为止,HIV治愈的案例还是太少,少到甚至没法做出更好的统计检验,所以真的治愈了?还是极少数个例呢?还有待更多的研究。
此外,还有一系列问题
1.HIV彻底清除难度极大
虽然目前报道患者体内检测出的HIV活病毒基本没有了,但是并不能说彻底清除了HIV痕迹,因为HIV还有一个特殊的能力,那就是它们可以整合到人体自身的基因组上达到长久的留存。
2.造血干细胞移植风险依然不低
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配型、特殊的供体,而且移植过程还容易出现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容易出现多器官并发症,比如移植中骨髓空缺期的严重感染以及移植后的排斥风险,因此实际上除非是迫不得已,很少有人进行骨髓移植。
3. CCR5Δ32变异是否彻底有效也是个问题
第六例的出现,结合之前的波士顿病人,其实让整个研究反而陷入了困境,就是,CCR5Δ32到底有什么作用?
CCR5基因可不是专门的能抵抗艾滋病毒的基因,它对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都有作用。而且,即便是对于艾滋病来说,CCR5也并不是其唯一受体,比如CXCR4同样也是HIV受体。
CCR5Δ32主要是针对的HIV-1的R5-strain,但艾滋病病毒还有许多其它类型的毒株,是无法抵御它们的。而且HIV甚至能够绕开CCR5和CXCR4进行感染,因此即便是天然拥有CCR5Δ32的人群,也不是对HIV彻底绝缘的。
因此,当前,治愈依然是谨慎的,对于大多数HIV患者来说,按时服用相应的药物依然是目前最佳的选择。而对于更广大的未感染HIV群体来说,我们依然要做好防护,避免不洁性行为,远离毒品,不和他人共用注射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