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专门私信了,这个问题就来简单聊聊。
在开始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恒大是否该破产?资不抵债是否还应该继续砸钱来救?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仅从市场化角度来看,恒大属于典型的多方违约,且出现了明显的资不抵债,谁还敢砸钱进去,买房的避而远之,银行划清界限,政策出吆喝也不大可能出力,到是当时刚出问题时还有一些核心资产,现在怕是也流失的差不多了,负债越来越多,交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是,人家还活着,相关利益方比你LW楼业主活得更好。虽然只是土地财税的一个手套,但人家还有用处,现在还在前面顶着骂名,假设恒大没了,那么供应商和业主的矛头会指向哪里?
这个小案例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经济体是典型的混合经济体,即也存在市场经济,但又有极高的政策干预经济体的意愿和能力,甚至表现为那一块不管都不放心。正如昨天文章的讨论,我们是最适合凯恩斯主义模型的试验田。政府部门可以直接调用的资源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具体表现在国资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相当于地方、国企央企城投、银行都是亲兄弟,虽然中央屡次对外释放信号,谁家的孩子谁抱,但明显出了问题以后,资源再稀缺,也不可能不管自己的亲儿子。
具体是怎么缓解呢?
1)允许以债养债,地方明面发债是严格约束的,不管是举债还是花钱,都不会那么高的自由度。而地方城投则是这个约束下的一个漏洞,或者说专门留的窗口。恒大毕竟只是顶雷的外人,而地方则是亲生的,大家只是关注到了中行向河南提供了1万亿的意向金融支撑,建行向河北提供2万亿的意向支持,这都是小问题。其实现在谁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地方银行向地方融资平台提供了信贷,里面有多大风险真不好推断,只要市场还有资源,就可以往进投,从而输血维系现在很可能已经是庞氏信贷的地方隐形债模式,就算实在是还不起,可以展期么,先展期20年,前十年不还本金,如果到了要还本金的时候再展期20年,银行地方本是一家,关起门来不说两家话。
2)可能的削减公共福利开支,如果当地出现了部分体制内欠薪的问题,那么很可能就是存在以债养债都无法维系的程度,根据解决资金池的两个办法其中一个,就是节流 ,关键是节谁的流,参考一些内部读者的评论,当然是最容易的群体,谁话语权低,节谁的流,甚至包括一些老师。本来普通人福利支出就少,这方面反而不会挤出太多钱,那么只能盯着体制内的低话语权的群体砍。
3)可能增加的非税收入,在土地财税下行以后,具体可以参考去年的土拍少24%,以及今年上半年只有两个城市卖地收入超过千亿,以前的千亿俱乐部,包括郑州,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卖地不足100亿的情况。卖地收入不够,还要花钱怎么办呢?只能想办法在非税上做文章,以后这类地方的罚款增加,商铺摊派,也不要惊讶,历史都是这么过来的。
4)金融创新,还有一种“消化”泡沫的方式,就是把这类资产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投资者,说是消化,其实用转移风险更加合适,就和某些已经存在几十年的金融投资平台一样,要相信市场永远不缺怀揣发财梦的投资者,逐渐把一些风险通过某些理财的方式减弱影响。
总结起来,之前就讨论了这个问题,秋日震撼如果说的年轻人就业,那么已经展现出威力了,但也还可以啃老么,现在不还有个新词叫全职儿女么。如果说的是城投大规模违约,可能还能再续几年命,毕竟大行还是有钱的,居民手里还是有一些存款的,现在不都是想办法让居民把钱拿出来投资或者消费么,不断的试探着居民韧性底线,能吃苦就多吃点苦,韧性强的话,削减点公共福利开支,比如学费涨价之类的,增加点非税收入,再通过打包的方式把债务卖给投资者,再不济和房地产一样秘不发丧,DG潮可是处理的非常好,本身烂尾问题、DG问题、城投债务问题就是信息不透明的,再加上信息传播的管控,即便出了问题,市场也还是已经可以继续,无非就是一些人吃下了代价,让外界感觉好像问题被政策解决了一样,其实有人默默的忍耐着。
从房地产庞氏信贷崩断开始以后的应对方式来看,明显能得到一个现象:地方隐形债务可以展期,房企资不抵债可以维系,存活下来的还能享受政策的信贷优惠,唯独居民部门接过房地产的杠杆转移,就一个存量房贷的重新贷款,都几乎很难推动,银行可不管你的加点有多高,居民吃下所有成本和风险以后,无限责任下还不能违约,征信限制的死死的。
杜工的团队可能从模型上得到市场化下这种模式无以维系,但忽略了两个点:
一个我们不是市场化的经济体,而是非常典型的混合经济体,有形的手控制着市场的方方面面,银行地方本是一家,以债养债和违约的债务展期是远比市场化容易的多。最不济还有房地产一样的秘不发丧方式来制造信息壁垒,信息不透明下,说什么都是缺乏数据支撑的。也只能分析分析个例,比如某些地方的城投债要展期20年,某些地方的城投实控人被强制执行了,某些地方让员工贷款给企业,企业再补发欠的薪资,只能管中窥豹,但里面水有多深,就好像从被封起来的景区外边猜测里面湖里水有多深一样,很难预测。
第二个是忽略了我国居民的韧性,全球可能独此一家,能在特色预售制下出了问题,还稳稳吃下所有成本,继续偿还贷款,不把风险传递到金融体系,有些业主十年都等了,还在乎再等十年么,房地产本身就是地方债务的一环,即便金融体系本身就在不断创造者风险。无非是再削减点本就不高的公共福利开支,再增加点非税收入,再让居民买点理财,把地方的未来现金流项目打包卖出或者拿来融资,获得短期的财政收入,居民么,韧性强,挤一挤总还是有钱的,续个几年命的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