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个回答

站在西安市政府的角度上,23年7月“回流生”怎么解决最合适?

代俊峰
30个点赞 👍

这件事有两个反面案例可以参考:①衡水中学校长高考移民西藏事件。②援助武汉医疗人员择校权被取消事件。

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 ,郗校长在自然环境最艰苦的西藏阿里地区教体局协助工作。这期间,他按照优待惯例,把儿子的户籍转到西藏。而《西藏自治区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规定》明确指出:援藏干部子女户籍在藏的,可参加2021年高考。对学籍是不是在西藏没有任何要求。对援藏干部是否返回家乡,也没有要求。西藏阿里地区明确公布过“2021年高考阿里考区符合照顾政策和借考考生名单”,里面有郗校长的儿子。他就是凭这个身份去参加高考的。

西藏对援藏干部的优待制度是否合理,我先不讨论。但至少郗校长没有违规办事。倒是事情曝光之后,西藏当地的干部推卸责任,不管当初怎么承诺的,立刻取消了郗校长儿子的录取资格。西藏考试院还说当地有一个土政策,援藏不满三年,不能让子女来西藏高考。记者问他们要文件,想看看这个三年条款,工作人员拿不出来,说这是不成文的规定。显然就是在躲避舆情,公开赖账。

西藏这么干,可以说是在面子已经丢了的情况下连里子和脸都不要了。输了个干干净净。

明确的文件没有明确的文件取消,公开的成文文件居然被地方官员口头的“3年才行”的潜规则给废了。直接打击了所有援藏干部的积极性,甚至是所有志愿者的积极性。

当时就有人(马)怀疑,那些许诺“援助武汉医疗人员的加分权和择校权”是不是也会被否定。

去年全国有几万医护人员自愿去武汉对抗未知的疫情,他们中间总有一些人会变成高级官员,总有人会到名声不太好的单位工作。将来他们也要行使政府承诺的择校权,让子女挤掉其他人的名额,进入名校,免不了有人被投诉。投诉就可能产生舆情。如果地方官员为了逃避舆论压力,直接取消择校待遇。我很担心国家再遇到疫情的时候怎么办。

现在郗校长的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国家还需要用援疆援藏制度稳定边疆,就必须为当初的承诺买单。

2023年中高考期间,当年支援武汉医疗人员想使用的权利果然用不了了。理由是当初许诺的权利使用有“时间限制”。



结合这两个反面案例,这么做思路就有了。

1.对政府来说,信誉是最值钱的东西。有信誉的政府招商引资吸引移民事倍功半,政府没钱可以借钱;政府没物资可以号召大家为了将来的回报去生产。要是没了信誉,就是堆成山的物资,天文数字的现金,也顶不住社会挤兑。要是像西藏西藏公开文件直接否认随意撕毁随意解释,不要说回流生,就是已经落户西安的商业项目、公司、新西安人、老市民也会立马就润。让西安成新时代“请客”笑话的典型。所以

符合2023年中考之前有盖章文件证明政策的回流生资格予以承认。拿出潜规则,口头承诺,习惯性规定等没有白纸黑字证明的回流生资格一律不认,取消入学资格。

2.然后亡羊补牢。

承认过去政策存在漏洞,道歉声明,该抓得抓该罚的罚。然后参考外地在西安高考资格的规定重新修订2024年外地户籍学籍在西安中考资格的规定,提高中考门槛。

3.补偿被回流生挤掉的考生。

有多少非法回流生被清退,就增补多少落榜考生。考虑到西安市最后那两档的十几个学校可能吃不下剩下的全部3000多新学生。可以允许没增补上的考生和对学校不满意的学生复读参加2024考试。2024年全市中考名额增加3000个。

比如:3608名回流生有608人是非法资格。那开除这608人后,从分数线539分下边补608个考生进2023届高中。再补3000人给予复读资格,西安市2024年中考再增加3000个名额。把这3000人的压力分摊到2024年全西安所有高中。


最后回顾整件事。这里有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各省之间高考录取政策有天渊之别,河南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屈指可数的省级单位,天然有向外高考移民的倾向。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上的荒谬问题,就不能指望有正常的高考秩序。甚至可以说,应试教育秩序,恰恰说明了高考移民的合理性。而河南各地地方政府在2022年的表现更加加剧了河南中产以上的出走。

最后我(马)还是强调一点,作为曾经的河北高考生,我不反对教育政策对西藏这样的落后地区倾斜。但是,首先不能让京津沪这些发达地区躲在落后地区身后偷政策,其次教育政策倾斜,是为了让经济和知识上落后的群体尽快融入主流社会,不是让落后地区的精英尽快逃离家乡,更不是让外来的精英到本地分好处。

然后上边作者就被封了

发布于 2023-07-24 11:53・IP 属地陕西
萌弟十方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