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个回答

留学圈的人怎么看待张雪峰老师?

御坂美琴
3个点赞 👍

利益相关:不高考 本科出国,对国内学校争议话题无偏好,以后大致从事的行业有发展潜力但目前处于天坑和万金油中间态。

可以说我是比较有资格从中立的角度评判他对于就业的建议的(不管是家庭条件、所处立场、行业角度)。我来给大家从中国高考和美国本科申请的制度区别聊聊问题产生的原因。

用几个字总结:他是个打破信息壁的同时明确了普通家庭的规划的好人。


先来总结一下张雪峰的观点:

  1. 家里没资源(公司)别选金融管理
  2. 生化环材不能选,名校也不行。
  3. 学校差距不大的话,选地理位置好的。
  4. 父母在行业内更容易接触到相关产业。

还有若干考公等相关的,介于本人和身边同学职业规划都没有考公这一选项,也不甚了解,就不列举了。


短期来看,他的发言让今年的报学校热潮造成了相对较多的考生的偏差,网上的红人例子:如唐尚珺复读收手却不料师范大热被滑档,但事实上打开招生简章,我们会发现学校的各专业录取份额都是已经规定好的,不存在“本专业报考人数多因此添加录取人数的情况”。

网上不乏勾选了“同意调剂”而被送到土木的哀嚎,但是也有另一种画风:“今年金融爆冷,学生刚好踩线进入某著名211金融专业,恭喜<笑脸>”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会把它提炼成:通过张雪峰的一顿炮轰“信息输入”,信息壁垒被打破了,大家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了。


谈到专业报考,就必然离不开中国的大学高中衔接问题。先说明:我并没有抨击或否认中国的高考制度;尤其是了解了美国的玄学本科申请,我更坚定的认为中国高考是世界上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之一,而且中国众多的人口数量和较少的资源决定了这一制度的适用性。

中国高中到本科是这样的:高中三年大家都在刷题,争夺进入好大学的门票;在按部就班的提高书面成绩的同时,相当部分的缺少来自家庭的引导或因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风尚而导致的互联网信息缺失,所谓“信息壁垒”。多数人高考考完了却对填志愿两手空空,凭感觉选择了专业结果因为不喜欢、不擅长而混了四年毕业,再按部就班的工作或考研。

美国高中到本科略有不同:是先确定自己的专业再规划高中的整体方向,例如申请生物专业(别笑,这专业美本可卷了,在美国读到博士进药厂很赚钱的),目标就是读完博士进工业界研发药品,那么ta高中的目标很明确:修完美国大学生物专业需要的课程(ap生物、化学等),参加生物相关比赛,进实验室实习并做相关研究(research),配上常规的sat(英语加数学测试)和社会活动(可以理解为服务社会)一般来说就可以进入相对不错的学校;大学的目标就是维持gpa、进实验室继续做研究,然后找到自己想深入研究的方向,继续读博深造就ok了。

再谈谈我身边有趣的现象。

我身边的同学家庭条件应该基本都在知乎平均水平之上,但是不是大富大贵,我们都会通过申请的方式进入美国或英国较好的学校;我观察下来他们的特点是有相当比例会“子承父业”,比如干金融的孩子都学经济,在美国投行卷两年再回来吃家里资源;同时取长补短 做到资源最大化,比如理科好且感兴趣的很大比例会选择基础学科(生物、化学、数学、物理),深造后一般都能获得相当不错的薪水,同时还会选择和父母相关的行业,这样实习和正式岗位家里都可以帮忙内推、联系人。

也有少部分家里有矿或者特别热爱的,会选择一个文科专业(历史、性别研究)进行申请,大学本科多数都会屈服于现实(不屈服只能家里蹲了)选择double一个经济/统计/数学(双专业)。当然大部分的高中生此时已经很现实了,相当比例会选择经济:没有工科(计算机、ee)难学,同时光鲜亮丽的学科。


所以总结下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志愿填报和进入大学后动力不足反映出的问题就是目标不明确导致的。美国大学本科申请有很多诟病的地方(信息不公开、公然收关系户、对亚裔不友好等等),但是它确实逼着高中生去思考“我想要什么”。你喜欢这个学科?行,那你就去打比赛、做科研、干出成果证明你喜欢。任何学科深入下去必然会有难度的加大和多方面需求,本身中国本科就较难换专业,不应该通过18岁单一的纸面成绩和看似真挚的激情来规划你以后的一生,只有充分探索了才能说热爱。

当然中国国情决定了充分探索是不太现实的,这些资源不足的同学该怎么办呢?那张雪峰起到的作用就是逼着信息少的学生去思考:我到底是想要什么?我家里不富裕,那我就学个万金油专业,毕业直接挣钱;我家里有小钱但我想安稳,我理科也学不好,那我就读个文科专业去考公务员,一个月几千安安稳稳到手;我爸妈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点钱但不够有钱,那我就不造,学个医或者选个生物化学读博深造去,反正时间金钱都耗得起;我家里有钱,企业需要我去接手,那干嘛废老大劲学个数学物理,挑个金融管理出国读个硕士,或者干脆高中本科直接出国不香吗。

张雪峰的作用就是:大家会更多的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明确需求了事情就好办了;而不是“哦我看土木这两个字结构清晰,长得就结实”,然后百度一搜,”是盖房子的,太专业了,一定就业特别好,三年全款拿下大房子!”结果在工地996打灰,随风飘荡的悲伤反转故事。最怕的就是不知道干啥,瞎搞搞然后一手好牌打成了烂牌。说回来,没准也有喜欢土木的呢?比较苛刻的专业还是留给为爱发电的人吧。

再正面解答一下标题:我认为他是个让更多的人在填志愿前思考“我想要的是什么、我的人生追求是什么的大好人。希望他这样的奉献精神能继续流传并扩大,也希望高考生们经历了三年奋斗能有满意的志愿填报结果、同时也祝屏幕前的你能够在追逐自己热爱的路上越走越远、一路通畅。

发布于 2023-07-27 18:51・IP 属地上海
实名用户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