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余承东还有没有希望,能靠问界M9打个翻身仗吗?

KATHLINN
3个点赞 👍

首先,阐明我的立场:我支持自动驾驶的发展普及,虽然华为一向在硬件配置方面,有高价低配之嫌,并且营销过甚,但在软件研发实力与劲头上,其确实是国内厂商之中无可争议的第一……华为入局,可以加速自动驾驶在我国的普及与竞争内卷!

接着发表本人看法,仅作讨论之用。

第一,需要知道一个事实:华为目前并未获得造车资质(新能源造车需要工信部、发改委双资质),仅持有“问界”商标。

具体确切意义上,华为仅是塞力斯厂商的“电机、电控及智能座舱、营销服务”的“供应商”,并非所有者。

这就决定了,在部分消费者眼里,问界并非完全是华为自己的东西。这会让人联系到“智选手机事件”(说出来有些抹黑,但之前华为智选鼎桥手机,本身也就是华为官方店搞出来的,鼎桥公司也有华为49%持股……怪不得人)。

这里的负面影响残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很多人仍旧称呼“华为智选”为“智商税”。

第二,营销声势能否转化为实际销量,仍旧存疑。

目前由于国际政治因素,导致民粹主义抬头,华为营销搭了便车,网上到处都是“遥遥领先”的言论,甚嚣尘上。

但营销……未必就能转化为实际销量。

根据懂车帝上销量榜的品牌筛选,问界近一年12个月来,总销量仅7.1w辆左右,这与目前网上铺天盖地喊“遥遥领先”的沸腾粉数量,明显不符。

很显然,那些沸腾粉、黄牛们、炒作的水军们,并没有卖力地拿出几十万的真金白银来,像抢mate60、mate x5一样去抢问界车。

第三,问界m9价格偏高,本身价格层次就不是中国购买力最集中的10~15万元阶段,而是远超其价格层级的5、60万元,彻底打入豪车层级。

豪车本身就难以在数量上大卖。

而且试问,能拿5、60w出来支持这样一款车的中上层人群里面……能被营销洗脑的,数量真的多吗?

想打动这群人,必须拿出真本事。除了营销,还需要品牌,需要市场认可度(华为的市场认可度够了,但问界不够,因为问界≠华为),还需要独特卖点。

第四,关于问界系列的卖点,目前炒得最火热的华为智驾,同样前途不明。

之前的自动加速一直就有两派之争。

一是以百度等先入局者为首的,意图从l4一步登天,直接落地的派别,二是以特斯拉、华为等炙手可热的厂商,选择从l2慢慢往上迭代,向最终l4进化的派别。

前者希冀于一朝得势,迅速落地。

后者托望于花费数代、甚至十几代车辆产品生命周期,来慢慢迭代。

选择不同,姑且不论。

仅浅论现况。

这是国外机构对于全球自动驾驶能力的排名,里面百度被排在第一梯队,特斯拉甚至是倒数最后一名。

但特斯拉目前的自动驾驶能力,现况各位也看到了,不是沸沸扬扬的“刹车失灵罗生门”,就是被美国监管部门勒令召回。

而百度呢?

2013年就入局自动驾驶,至今烧钱数百亿,除了在北上广深、武汉等各个超一线、一线城市开展无人车运营,总里程据说超过上亿km,但目前仍未有任何真正可购买的民用车落地。

之前传的沸沸扬扬的,百度与吉利合资造车的“集度”品牌,目前已经确认跳票,改成了“极越”,百度在其中的控股份额也大降一截,可见其所遇之艰难。

再看其他自动驾驶企业,迎来倒闭寒潮。网上一搜,全是新闻。

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宣传上是“遥遥领先”,但根据国内形势,l3相关的技术法规,恐怕在问界m9的第一个生产销售周期内……很难全面铺开。(我指的是全国范围内)

之前就有因为自动驾驶的过度宣传,导致死亡的案例,所以国内政府部门的法规、监管更趋于保守、谨慎。

以上可见,自动驾驶技术的整体情况都不明朗,并非华为一力就可以扭转。

综上,华为不真正造车,营销又难以转化实际销量,国内自动驾驶前景又不明朗,我认为问界m9很难让“问界品牌”彻底翻身。

理想l9那样大卖(月销1w以上)或许有点可能,但仅靠一款车型月销过w,可远远达不到拯救一个品牌,甚至让其翻身的程度。

除非远远不断地加燃料,让问界m9月销过w的同时,再迅速迭代、推出相似产品矩阵,打造3~5款兄弟车型,同样月销过w……

那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浴火重生,得以涅槃,彻底翻身,挤进至少造车的第二梯队(如广汽埃安这样年销50~70w辆以上)。

发布于 2023-10-02 23:29・IP 属地湖南
打断xxx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