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回答

如何看待《碟中谍7》在中国票房遇冷,外媒评价「这个曾经热爱美国电影的国家正渐行渐远」?

Well
2个点赞 👍

好莱坞是美国的一面镜子,如今这面镜子反射出来的光芒已经越来越暗淡。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却埋怨观众不配合?

2010年开始迷上了好莱坞、美剧以及一切和美国有关的影视作品,从越狱、反恐24小时、生活大爆炸、实习医生、兄弟连、纸牌屋、绝命毒师、权游等爆款再到黑名单、NYPD、Glee、西部世界、黑警等一些小众美剧,拼命恶补或追剧,好莱坞电影引进必看,没引进的网上找片源看,漫威宇宙全集(包含短剧)全都进行标注保存,这期间包括美国好声音等在内的美国综艺节目也是日常调味品,看完也不舍得删,好几块硬盘,小心分类,细心保管。

我从美国影视剧中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美国人创新精神的蓬勃发展,是对于从架构到声光电各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是一个个引人入胜仔细推敲的故事和精巧的构思,是一个个让人叹为观止的视听奇观,是荡气回肠的演绎和耐人寻味的细节,无论科幻、奇幻、历史、人物、传记、歌舞片、恐怖片、悬疑片…各种题材他们都可以玩出花来,让你不得不服,而同时期推上前台的国产电影真的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爵迹、小时代、上海堡垒……不提也罢。

并且,3D技术、IMAX、虚拟拍摄技术等都是美国电影行业率先开创的,在技术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人是引领者,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发现,除了技术进步以外,他们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

19年初,我在某地的酒店里,打开投影,鬼使神差地看了一部《流浪地球》,在那之前,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国产电影了,虽然观影条件很“恶劣”,没有巨幕也没有环绕立体声,但却当场感觉到了久违的“震撼”,论技术,显然“球1”与标准好莱坞大片是有距离的,但我却看到了一个会讲故事会调度场面的导演,和一个自成体系的美学设定、文化设定,而所有的技术(不管有多不堪)都是为讲好故事而服务的,后来看到导演组的投拍前概念图文稿,顿时觉得中国电影似乎有希望了。

不出所料,当球2来临的时候,连技术壁垒都没有了。

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在大力推行美式文化软入侵政策时,也进行了相同的论述:“如果我们能让别国的青年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我们就能教会他们按照美国的方式去思维和生活。”——从罗马时期的戏剧到歌剧、音乐剧、戏曲、舞剧,再到影视剧,乃至MV、歌曲、音乐,这些艺术形式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是故事,是讲好一个故事,并让受众能够自觉带入其中,受其教化。从古至今,将文化因子注入各类艺术形式,并覆盖到世界观、价值观传播的各个领域,美国人是做的最成功的,没有之一。过去,他们的确“讲好了美国的故事”。

但如今,他们却走上了唯技术论的歧途,当电影里的奇观和炫酷的叙事手法与故事本身产生隔阂,不再为讲故事而服务,甚至都没有一个像样的故事,而他们自身的文化吸引力越来越低,电影这一载体的没落只不过是一个文明吸引力逐步消失的投影罢了。

文化入侵,技术永远是次要的。碟1到碟7,阿汤哥从意气风发勇于冒险极富责任心的青年才俊变成现在的恶心“老白男”,这段时间美国电影制作技术可以说是持续进步,但美国电影的本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者说美国文明发展成什么样子?从《记忆碎片》中的拍案叫绝恍然大悟,到明知核心概念“熵”演绎地漏洞百出还硬着头皮视而不见强行解释的《信条》,是电影人的退化还是影迷的进化?抑或两者兼而有之?甚至连洗地电影如《盟约》这种硬洗带来的反胃感也是前所未有的,就像电影组为了完成军方给的某个任务一样,漫不经心,甚至还有点反串黑。

过去的美国影视剧不乏“乳华”内容,但制作用心且精良,不把观众当白痴,作为中国人,哪怕内涵你了,你还得追着看,反观现在的美国影视剧?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却埋怨观众不配合。

编辑于 2023-07-25 09:40・IP 属地辽宁
有点意思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