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而且几乎是必然。
当然,这个“数字宇宙”不会是以当前我们已知宇宙的尺度,耗费过于巨大,而且完全没必要。但这个“数字宇宙”必然会比我们所处的生态圈更为“宽广、庞大、精细、复杂”。
其实,在近未来,生产力和能源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这样一个矛盾的社会现象:供养一个庞大数量人口所需要的劳动人力远小于人口数。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绝大部分人口的所谓劳动内容都将是为了互相取悦(第三产业),而这种取悦方式受限于物质世界的相对贫瘠,将更多的成现在虚拟世界。因为要满足庞大人口的各种需求,逐步形成的“数字宇宙”会囊括近乎全部人类文明的形式和内容。
如果不好理解,我做一个直观的描述。因为绝大部分生产都由机器代劳,一个人指挥机器种地就能种出一万人所需的粮食,另一个人控制工厂就能生产一万人所需的日用品……那最后剩下的九千多人会去做什么呢,互相端盘子到茶水这种“互相服务”么?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九千多人可能都得像现在的码农美工一样,在虚拟世界设计运维一个个“程序”,而这些“程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庞大的“数字宇宙”,专门用于所有人在这里“工作、生活、创造”。
其实和今天的互联网差别并不甚远,从形式上,当下的互联网模式尤其是智能手机及其APP的普及已经将我们初步带入了这样一个“数字宇宙”中了。我们捧着手机过一天,工作、休闲、社交、生活,基本上衣食住行都能借此达成。
而数字游戏,只是在形式包装上更加精致复杂罢了。
比如,以后“数字宇宙”的“游戏”中,甲的日常任务是“送达”一份货物,现实中甲确实“操控”着运送机器完成了这份工作,然后获取了“游戏积分”,再花费这些积分“发布”一份给自己制作一件“订制服饰”的任务。另一个“玩家”乙,因为曾“升级”过服饰设计“技能”,接了这份“任务”并完成……这些和现实中工作模式并无不同。或者说,所谓游戏就一直是对现实生活模式的延伸……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发模糊的时候,游戏还是工作,数字还是生活,可能也没必要在做区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