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个回答

美国再度以所谓「国家安全担忧」为由向中国发难,此次矛头直指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供应商,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观察者网
642个点赞 👍

恰好这两天跟业内人士聊过这方面,我先说结论:

1、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借助产业革命实现发展大跨越,早已经被美国盯上;

2、美国下手最可能的切入点是车用半导体和自动驾驶,尤其是车机和算力芯片向先进制程迈进的速度非常快,为美国可能的制裁提供了方便;

3、英伟达/高通等企业完全断供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可能性不太大,可能的手段之一是搞出类似A800的妥协产物;

4、软件算法公司可能都会受波及,硬件上除华为海思之外,最可能遭受打击的我认为是地平线。


1、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借助产业革命实现发展大跨越,早已经被美国盯上;

智能电动车的产业革命席卷业界,已经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事实。

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发展的大跨越,如今更是众所周知。

汽车产业规模庞大、经济价值高、带动就业岗位众多,对国民经济影响甚大。

为了保护本土企业,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对于汽车产品本就有不少或明或暗的贸易壁垒。

如今美国人撕破所有“自由贸易”的遮羞布,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压国内科技企业,汽车产业又如何能独善其身?

事实上,包括我在内不少人都提过国内汽车产业崛起面临的风险:

当年海外巨头在中国高速扩张,借助中国市场赚的盆满钵满,当然可以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
如今日德法等传统巨头陷入路径依赖,在智能电动车的浪潮中反应迟缓。
这些巨头不仅在国内市场节节败退,更面临中国品牌反攻本土的危险,必然甚至已经顺滑转向贸易保护。
比亚迪作为国内汽车品牌的佼佼者,若是未来继续高歌猛进,在全球市场与特斯拉争锋,难保美国不会下黑手。

更进一步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不是“未来可能面临打压”,而是“当下就已经被美国盯上”。

前阵子李斌批评美国政府不让蔚来进入,当时我就提过:

不止整车企业,产业链的龙头公司在北美市场发展都收到极大阻挠。

典型例子就是动力电池的龙头宁德时代,哪怕是跟福特这种“根正苗蓝”的美国企业合作,也只愿意技术授权,很大程度上就是顾虑政策风险:

2、美国下手最可能的切入点是车用半导体和自动驾驶,尤其是车机和算力芯片向先进制程迈进的速度非常快,为美国可能的制裁提供了方便;

美国人若要打击国内汽车产业,合适的切入点其实不多。

在政策扶持、市场喂养、产业革命三重利好之下,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已经取得跨越式进步,早已不是吴下阿蒙。

整车机械层面,国内已经建立近乎覆盖上下游所有环节的全产业链,且很多领域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宁德时代先于下游整车企业发展壮大,至今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动力电池最大供应商的龙头宝座。

比亚迪更是多年来坚持垂直整合,在动力电池、混动系统、车身控制、IGBT等多个关键领域均有颇深的积累。

激光雷达等新兴领域,由于下游产业的不争气,长期看我认为美国同行完全打不过国内企业。

哪怕是空气悬挂这类长期由海外品牌把控的高端零部件,如今也涌现出孔辉科技等优秀供应商。

所以我个人认为,单纯机械和三电系统层面,美国人能做的不多。


美国人下手的途径之一,有可能是锂矿供应

如今锂资源正逐渐成为“可再生能源时代的石油”,类似OPEC的锂资源输出国组织正在逐步形成。

可以想见,未来锂矿价格不仅仅取决于供求关系,还会受到地缘政治与国际局势的影响。

偏偏锂矿富集的国家普遍在南美和澳大利亚,这些地区美国影响力颇大,极端情况下的风险不容忽视。

只是一来锂矿资源毕竟分散在各国,相关价值同盟或制裁措施需要政治资源和时间;

二来即使锂矿供应减少价格升高,反过来也会助推钠电池的量产进度;

所以我认为,从锂矿供应下手更可能是备选项或敲边鼓,未必会成为美国的主力措施。


新能源汽车最有可能成为“卡脖子”环节的技术,我认为是车规级芯片,尤其是自动驾驶平台所需的算力芯片。

说实话,这方面的观点我在知乎一一遍遍重复,都快说吐了……

早在2021年,我就写长回答系统分析过这方面:

车规级芯片也分很多种,成熟制程的MCU等产品国内已经能大量供应;

IGBT乃至SiC等核心功率组件,我认为长期看也不是太大问题;

唯独车机和算力芯片,长期看很可能是国内产业链发展的心腹之患。

具体来说,车机和算力芯片存在两方面问题:

设计层面,芯片的规模效应使得高性能芯片总体看是“赢家通吃”,后来者要同时承受性能和成本双重压力;

制造层面,车机和算力芯片普遍已迈入先进制程,高通8155车机+英伟达Orin算力已经是造车新势力标配。

所说汽车产品对芯片功耗没有手机那么敏感,但制程落后太多也是不行的。

就我跟业内人士交流的结果,车机芯片用14nm可能是底线,算力芯片长期看更是要7nm制程才有足够竞争力。


3、英伟达/高通等企业完全断供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可能性不太大,可能的手段之一是搞出类似A800的妥协产物;

虽说美国为打压国内的产业升级无所不用其,但英伟达/高通等企业向国内整车厂全面断供,这个可能性我认为不大。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真的全面断供,英伟达/高通的旗舰芯片卖给谁呢?

参照智能手机行业美国人策略性的做法,大家应该就懂了:

华为既有自家的麒麟芯片,又在高端市场能跟苹果争锋,甚至欧洲市场占有率超越苹果逼近三星,自然遭到了美国最严厉的打击。

而对于OVM和荣耀等企业,高通不是照样卖的好好的?

倘若全都不卖了,高通骁龙芯片能卖给谁?出货量和利润暴跌都是必然的。


这还是智能手机产业好歹有三星这个“自家人”可以分担一些出货,换到智能电动车行业,现实只会更夸张。

表面上看,除比亚迪之外,广汽、问界、长安乃至一众造车新势力出货量都不是很高,理想月销两三万就已经是佼佼者。

然而从先进车机和算力芯片的角度来看,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特斯拉用的是自研HW系列芯片,不用英伟达的产品;

丰田大众等海外巨头转型速度较慢,目前主销产品算力极其贫乏。

就算给他们先进芯片,他们有新锐平台和量产车型用么?

就算这些海外巨头未来也会逐渐跟上,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高阶辅助驾驶出货量能有多少?


所以我认为,这方面美国人可能的策略有两方面:

一方面,可以参考AI领域,在算力芯片领域搞出类似A800的妥协产品,如此双方都有交代;

另一方面,如果有任何一家车企或自动驾驶企业威胁到特斯拉的地位,就可能遭到美国人的定点清除

其他企业,估计该卖还是要卖的。

虽说英伟达/高通全面断供的可能性不高,但相关领域的风险并非不存在。

之前回答我就说过,我个人最担心的情况是:

新能源汽车上游核心算力芯片受制于人,重蹈智能手机产业覆辙:
OVM等企业高端产线因高通不给力被重创,除华为外的品牌在高端市场难有作为。

类比到汽车产业,就是比亚迪这类可能威胁到特斯拉地位的企业,可能会遭受美国人的重点打击。


4、软件算法公司可能都会受波及,硬件上除华为海思之外,最可能遭受打击的我认为是地平线。

除了下游整车的龙头企业之外,中上游的企业面临的打击可能更直接。

自动驾驶相关的软件算法领域,可以说是首当其冲。

客观来说,目前的自动驾驶算法训练需要大量真实路况数据,数据采集过程中几乎必然涉及到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构成的高精地图或次高清地图。

事实上,数据安全相关风险本就是世界各国的普遍顾虑。

我个人认为,国内相关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几乎无望,进入欧洲市场可能需要参考“云上贵州”模式。

不过考虑到国内本就有庞大市场和堪称全球最复杂的路况,我认为国内软件算法公司发展不至于受到太大困扰。


而在硬件领域,情况相对更加严峻。

车用半导体领域的风险上文已经提过,而且很多人还很容易忽视一点:

制裁下游企业,美国人多少还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顾虑;

制裁芯片同行,美国人不仅没有直接损失,甚至短期内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方面华为海思的遭遇就是典型,当初美国人对华为的制裁打成添油,正是通过切断先进制程供应才形成比较严重的打击。

而进一步收紧制裁方面,小道消息称苹果和高通都是积极游说者,尤其是高通。

事后看,这两家一个吞下了华为丢失的高端市场,一个吃下了麒麟芯片的份额,财务上也是大丰收。

所以我认为,算力芯片的后起之秀地平线,可能遭到最直接的打击。


说实话,我本不想如此指名道姓,毕竟对国内企业来说又不是啥好事。

但2021年谈到长江存储时,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以长江存储的发展势头,能苟到现在已经超出我个人的预期了。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长江存储果然上了实体清单。

换到地平线,道理是一样的。

地平线不仅有优秀的算力芯片产品,更建立了相关全套工具链,生态也已经铺开。

地平线征程5芯片已经在包括理想在内的多家车企上量产,表现也是相当优秀。

下一代旗舰芯片征程6(J6)还未正式发布,但据我所知性能也是极有竞争力。

虽然很无奈,但我还是要说,地平线能苟到现在已经超出我个人的预期了。


当然,国内相关企业也并非毫无准备。

地平线在与大众合资的过程中,没有选择50:50或者51:49这类常规股权分配,而是60:40让出了大头,我一直认为多少也有绑大众上车的意思。

更关键的是,华为海思这些年不仅没有放弃设计领域,更是在制造乃至上游的设备领域出力颇多。

不出意外的话,下半年不仅华为5G手机回归,海思的新芯片也会在问界M9上量产。

倘若事实果真如此,我认为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就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了。

编辑于 2023-07-22 17:58・IP 属地天津
现实主义理想者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