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个回答

奥本海默原有机会选择在东京湾投原子弹,在不产生大量伤亡的情况下逼日本投降,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广岛长崎?

Stephanie
398个点赞 👍

奥本海默作为项目负责人,只能对技术负责,选择在哪里投放原子弹是白宫的职责。

而对于中途接手国家的杜鲁门来说,要击败日本,除了攻城,更要攻心!

说回到投弹选择上来,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原子弹是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威慑力,这种威慑力不仅仅针对日本,同样针对在战后可能成为潜在对手的苏联人。

是的,为了减少伤亡,美国希望苏联人尽快出兵,但苏联人的要价同样不低。

原子弹的真正威慑力在于其可以无差别地从物理上消灭圈定范围内的所有人,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倭寇的军国主义统治集团即便是在最后一刻,仍然敢叫嚣“一亿玉碎”,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不会成为炮灰——玉碎的耗材永远都是别人。

但是原子弹打破了这种界限,它可以在瞬间抹平一切,所以这种心理上的冲击才是前所未有的剧烈——虽然死于原子弹的加在一起也没有李梅烧烤烧死的人多。

早在1944年底,美军攻占塞班岛后,就可以直接以此为前沿基地轰炸日本本土,但是在一翻翻轰炸过后,包括东京、神户、名古屋在内的日本65座大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但军国主义顽固分子非但没有投降,反而愈发嚣张地喊出“一亿玉碎”的口号。

原本美军已经做好了登陆九州和关东的军事行动,分别命名为“冠冕”和“奥林匹克”计划,但是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的惨烈程度,让美国对武装登陆日本本土的伤亡又有些心有余悸。

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方法能比投放原子弹成为更好的可以摧毁以裕仁为首的军国主义顽固派幻想更理想的了。

而向小仓、广岛、长崎这样的工业城市投放原子弹,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瓦解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评估原子弹的真正威力。

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上空600米爆炸,方圆14平方公里内有6万幢房屋被摧毁,但即便如此,日本军国主义顽固派还在心存侥幸,认为美国人只有这一颗原子弹,于是就有了几天后长崎的又一次教训。

长崎的7.4万人,实际上是为裕仁这个懦夫的顽固与侥幸埋单了……

编辑于 2023-07-24 22:52・IP 属地黑龙江
刘昭廷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