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因为确实没什么好投资的。
现在不是没钱,上半年广义货币都增了20来万亿了。照这个速度,我们都得在马里亚纳海沟里泡着。
但上半年经济增速也就这样,磕了一把药也只是微微一硬以示礼貌。
关键是水下不去,上面膨胀下面滴漏。
咱这一贯是这样一个流动逻辑:
央妈开出低利率;
国企国资以国家信用为背书,基本按原利率拿钱;
然后转手加息,放出去给民企。
有的是直接借出去,有的是披政府项目或订单的外衣,以供应链等形式放出去。
国企国资是拿来做事的,不是拿来挣钱的,挣钱这些苦活累活多数是民企在干。
这是一套根深蒂固的双轨制,官民两边在融资成本上有一道鸿沟。按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的说法:
虽然现在1年期LPR是3.55%,但头部企业尤其头部国企的贷款利率已经低于1.8%,和存款利率出现倒挂;
而民企总体融资成本依然维持在5%-6%的水平。
换言之,国企国资去借钱,拿的是日本银行级别的;民企去借钱,拿的是现在美联储级别的。
而且按我的身边统计学,民企能拿5%6%的真不多,一般是地方头部,承担了就业和产业的KPI,也有公开合规的融资渠道;
或者是用房子做抵押,银行打死不亏。(但现在房价在普跌,这是抵押物估值波动的系统性风险)
我身边不少企业的融资成本还在8%到10%,过桥资金突破20%不算稀奇。
这道鸿沟比近十年前有所改善,但本质变化不大。

以前民企扛着这么重的利息还在往前冲,就是看在大环境的份上。
动辄八九个点的增长,很多从无到有的产业更是年增速二三十习以为常。民间资本只要把账算明白,你拿大头就大头,我喝汤也管饱。
问题是现在连汤渣也不多。
在人口这个核心周期转入存量下行后,很多产业能维持住原有规模就不错了(今年的消费电子饿殍遍野)。
这时候你让我去借钱?你原价利率我都未必想借,你还给我二道贩子价?
上半年的PMI已经显示出民企现阶段的一个特征:生产指数可以升,新订单指数可以升,但不管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用工指数都是降。
我依然在努力抢单努力开工,但我不会多招人。
民企们在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他们因找不到新的增长点而转入保守观望,不愿借钱的越来越多。
什么叫“天量货币无法下沉”?说粗暴点就是:你那屯了再多的钱,我也不借。
民企是消化就业和市场创新的主力,他们躺了,那天量货币就在国企国资的账上趴着循环。
旧的灌水逻辑被新的存量环境摁着打。
这么干耗下去肯定不行,总得找点能让民企民资相信的增长点。
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大城。
民间对大城还有点信心,因为东京首尔米兰们都演示了存量环境里的逻辑:增长越放缓,现有资源就越会往大城集中。
如果百城兴,那人口和投资还有一部分会留下来,吃本地的增长;
正因为百城衰,所以人口和投资要加速流出,到少数大城里聚集起来,抱团形成更高增长。
最后是一城兴而百城衰。
具体到城中村改造,也很好理解:
广大中小城市就没有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和旧城么?就没有需要更新的民生基建和公共服务么?
问题是花的钱就是债,总得用某种形式收回来,至少要看到能赚的可能。
在人口投资流出区砸成本改造,将来谁买单?空气?
砸在大城里,大城有被老家停滞而倒逼涌入的人和钱,肯定能看到买单的希望。
这个希望,也就是潜在交易量,说穿了就是所谓的“信心”。
翻箱倒柜半天,终于找着点“信心”了。
最后,这反映了到现在上头的想法:
民间是还有消费和投资的余力的,也就是负债空间。眼下不如意,只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引子”。
等我把药引找到了,一切都会好起来滴。
鼓励旧车淘汰、降房贷利率、进一步开放民资参与政府项目等等。吊着个萝卜晃个不停。
不能说这些政策无效(想象一下连这些政策都没有的画面),但离反弹应是远远不够。
“我们需要被刺激的是收入”,不知道这概念啥时候能成决策口的共识。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