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很多,尝试写点吧,一有风吹草动就鼓吹利好,我倒觉得不妨把所有工具都拿出来,试试还有没有用?鸡毛令箭不全部抛出来,政策不死心,市场也还不死心,不愿意相信现在的居民负债和房地产泡沫已经是强弩之末,需要花上十几二十年来消化和出清。
就和防疫政策一样,和规律对着干,不断的从居民干瘪的钱包里面抢钱,反噬也是非常大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居民的信心受损,资产负债状况恶化,各类政策的刺激效果基本见底,上半年20多万亿货币供应增量,带来的也仅仅是3万亿的GDP增量,居民部门参与度下降,你就是局做的再漂亮,无非是左手倒右手。
商量的半天,解决的办法不是居民收入和公共福利,一套组合拳下来,还是那一套刺激居民加杠杆的老路,不管车子还是房子,亦或者以后的婚育教,支持的方式竟然不约而同的都指向信贷,让居民多借钱,这是哪门子的凯恩斯主义?谁家的凯恩斯主义这么干,再资的经济体凯恩斯主义都要给居民让点利的,不管是公共福利还是直接发钱,没有哪家是这么鼓励居民加杠杆接过政府和企业的债务。
逻辑看清楚以后,我们再来看棚改发挥作用,此前写文章把货币化棚改看做助燃剂,真正的干柴是市场的热钱和居民的参与能力和意愿,这些干柴主要来源于六个钱包和未来几十年的潜在收入。货币化棚改无外乎政策强行干预市场的供需关系,把一部分房子干掉,但是又给这些群里极高的赔偿金,所谓的“拆”字蕴含着巨大的财富,这些人往往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群体,没了房子但手里握着巨大的购买力,涌入到需求市场,人为的制造需求恐慌,地方再适时的限制土地供应,供需逆转带来市场价格的上涨。
但这也只是助燃剂,房价上涨带来市场的两个响应,即人性的两个弱点:刚需恐慌,投资者贪婪。助燃剂点燃市场的干柴,结合地方的土地供应控制土地的供应,同时存量房子一看到上涨预期,签订的协议都可以撕毁,立刻下架挂牌的房子,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供不应求,进入房地产泡沫的激增周期。
然而今天和14年底的经济环境不同,模型的几个重要的环节:
1)货币化棚改是个未知数,现在基本都是给房票,或者直接分房,以房换房,对市场的需求冲击并不大,没有突然多出那么多吃巨款的人为制造的刚需涌入市场。
2)最核心指标是居民杠杆,最新的数据已经高达63.3%了,也就快赶上日本当年的水平了,考虑到我们 的存量房贷利率比较高,同样的负债率下,利息差异很大。这个数据在14年底还只有36%,居民韧性强,但也不能真的连饭钱都往出扣吧。所谓的债务支撑经济增长,无非是谁来举债,居民接过地方和房企的债务,这次怕是有心也无力了。
3)经济增长放缓,14年我国的GDP还有7.4%呢,现在虽然是保5%,但其实是在去年3%的基础上的保5%,都快接近信贷的资金成本了,市场可就不是当初了,居民的预期也就不是当初那么敢不顾风险的加杠杆了,这几年房地产相关的庞氏信贷早就崩断了,然而特色的经济体系,地方、房企这种创造风险的始作俑者就是再欠几十万亿,也都还有大家的钱和特定群体的利益往进填,居民你敢欠银行钱不还吗?内债不是债,扯淡,居民你只要签了协议,就是要在别人的规则下完,人家又是运动员,又是裁判,还是主办方,你拿什么和人家玩?结果就是现在任何政策居民也就看看,非暴力不合作。
总结起来,房地产无非是一个税收和财富再分配的工具,但现在真应了某影视作品的一句话,百姓成穷鬼了,没油水可榨了,房地产的历史使命其实就是挖掘居民储蓄和负债能力,现在这个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了。你就是再加十分力,居民没钱还是没钱,收入预期也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而放缓,我倒希望政策还有什么炒房的手段都拿出来,别藏着噎着,不拿出来搞得市场很多人还有念想,你都拿出来了反而能让不管政策还是市场都能早早认清现实,不至于一条路走到黑。
如果真想GDP增速,那么还是要回到安抚居民身上,从索取转向给与,我国居民韧性强,最困难的时候,你给他一点水一点肥料,他还你一个长期增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