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论没问题,但是这只是一个表象:地中海、生酮等低碳饮食有助于控制血糖。
然后呢?
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是可忍孰不可忍,自诩为知识搬运工的我,强行狗尾续貂,各位看官,有砖轻拍。
有道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悖于健康的种种现象,看似无关,实则藕断丝连;只要找到那个幕后黑手……额,关键因素,很多问题往往也就迎刃而解。
了解这些现象之前,首先得了解基本定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它反映了120天以来血糖的平均水平。
空腹血糖,该指标能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也就是当下水平。
再来看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遵循生酮饮食、地中海饮食、中等碳水化合物饮食和低血糖指数饮食等饮食模式,能使血糖得到明显控制。
众所周知,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问题,是血糖过高。
血糖,顾名思义,是血液中的葡萄糖。
血糖对于维持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它的数值必须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血糖低了直接危及生命,是急性的;血糖高了是糖尿病,是慢性的,虽然影响健康,短期来看无碍,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正因如此,人体进化出了很多激素来调节血糖的平衡。其中负责升高血糖的分别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而负责降低血糖值的只有胰岛素一个。
某些意义来看,胰岛素是个名副其实的孤胆英雄,在血糖平衡上面,确确实实的一挑五。
当血糖升高,就唤醒了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的主要作用,就是给身体各部位的细胞敲门(胰岛素受体),告诉它们,血糖外卖已经到了,各个细胞自行开门取餐,血糖浓度也随之降低。
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胰岛素失效了,所以血糖才会居高不下。
胰岛素失效,其实就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当细胞不听话的时候(比如门铃不管用了,或胰岛素受体敏感性降低了,或胰岛素受体减少了),就会开始出现胰岛素抵抗的现象,一堆胰岛素过来抄电表,但是开门的却没几个,导致血糖浓度下降缓慢。
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时,往往出现在细胞已经“饱了”,不需要更多的能量了。
但是生产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不知道啊,它是一脸懵,世界怎么变了?
但是它又不甘心,血糖水平还是超出了指标,它的使命感决定着它不能因此而退缩。
于是加班加点,再多安排一些胰岛素去敲门,果不其然,开门的细胞又多了一些,经过持续勤劳的付出之后,血糖终于又恢复了正常,但是比往常要降的慢一些。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胰岛β细胞的加班加点,靠牺牲自己,换来了更高的胰岛素水平。
更高的胰岛素水平,触发了人体的另外一个自我调节机制:当一个过程被过度激活时,身体通常会抑制自身对刺激的反应,以平息该过程。
如一个细胞(如肌肉细胞和肝细胞)持续浸润在胰岛素中,它没有办法去直接降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水平。
但是它可以自我改变,从而减轻胰岛素对自身的影响,而这种改变便是产生胰岛素抵抗。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全身组织的无数个细胞中时,人体就会产生胰岛素抵抗。
对于人体各细胞来说,拥抱胰岛素抵抗,或许也是一个自我拯救的过程。
如果任由血糖进入细胞体内,当细胞内部浓度变高,就会引起高渗,水分子随之进入细胞,细胞肿胀,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狗(GO)蛋(DIE)。
所以细胞为了自己,必须义不容辞的拒绝胰岛素的“血糖”外卖。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饮食习惯出现了问题(比如各种肥宅套餐,各种油炸碳水)。
身体首先会出现“血糖过山车”的情况,即血糖的忽高忽低。
身体为了自救,只能压榨“胰岛β细胞”,通过提高胰岛素水平来维持血糖。
然而,却踏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血糖提升,胰岛素水平提高,进一步加剧了胰岛素抵抗水平。胰岛素抵抗提升,就导致必须有更高的胰岛素水平才能消耗同样的血糖水平。
接着,回过来看那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胰岛β细胞”,它仍然在拼命&超负荷工作。
众所周知,卷到一定境界,最后的结局大概只有两个:过劳死,亦或躺平打酱油。
而这,如果持续在恶性循环下,胰岛β细胞的命运大致也离不开这两种结局。
无论是哪一种,体现到人体,就是胰岛素分泌开始减少……,部分胰岛β细胞罢工了,血糖水平无法控制,这个时期叫作胰岛素相对不足阶段,2型糖尿病降临。
然而,如果没有任何的改善措施,正常工作的胰岛β细胞越来越少,但是原来的负荷一定没有改变,胰岛β细胞的“人”均负荷开始提升,这代表着越来越多的胰岛β细胞开始躺平或过劳死……
于是2型糖尿病患者也出现了类似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胰岛素绝对不足。
其实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很容易,给胰岛β细胞减负,让它好好休息。
如何减少胰腺β细胞的负担呢?
饮食方式的改变可以成为第一步。
第一,每一餐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要少,可以少吃多餐,也可以用混合食物降低升糖指数。
常规来说,血糖水平主要由碳水影响,蛋白质有轻微影响,而膳食脂肪没有任何影响;而血糖水平会直接影响胰岛素水平。
所以,想要控制胰岛素水平,减少碳水,增加膳食脂肪则是最好的选择。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调整饮食方法,比如先吃菜和肉,最后吃碳水,也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据实验发现,可溶性膳食纤维与膳食脂肪都有助于控制血糖,从而控制胰岛素水平,提升胰岛素敏感度。
注:膳食脂肪中不包含Ω-6不饱和脂肪酸(比如大豆油、花生油等),而应该是动物油、或者Ω-3不饱和脂肪酸(比如海鱼、坚果)。Ω-6不饱和脂肪酸虽然是人类必须脂肪酸,但是过犹不及,会导致发炎情况。不幸的是,现在大多数人的饮食中都是超量的Ω-6不饱和脂肪酸。
第二,多给胰岛β细胞提供修复自己的原料——蛋白质、磷脂、胆固醇,饮食中增加鱼、蛋、肉、奶的比例。
想要马儿跑,必须要喂饱。马儿的营养好,才有可能跑的更持久。
很显然,生酮、地中海饮食法恰恰完美命中了前两点,固胰腺降血糖,从而拯救了胰岛β细胞。
但是,饮食方式的改变并不是通向控血糖的唯一途径。
其实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帮助胰岛素消耗多余的血糖。
第一、多运动可以增加肌肉上胰岛素受体的灵敏度,使细胞更多地消耗葡萄糖,肌肉里贮存葡萄糖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肌肉是普通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同时也是在胰岛素刺激下消耗葡萄糖最多的器官。
当肌肉收缩时,它们无须胰岛素的参与即可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这是对胰岛β细胞最大的减负,不需要胰岛素就完成了血糖的降低。
与此同时,运动还能够增加肌肉量,这属于是一个正向增强反馈,运动本身可以降低血糖,而运动之后对于血糖的长期影响也如细水长流。
第二、生活在寒冷环境(≤18°)。
激活褐色脂肪的温度约为18℃。在该温度下,人体内的褐色脂肪被激活,并开始燃烧葡萄糖,从而使身体暖和起来。很显然,所有消耗血糖的行为,都有助于降低血糖,从而降低胰岛素水平。
第三、与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因素反其道而行即可。比如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控制午睡时间(不超过30分钟);比如多走动走动,避免久坐。
有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水平高居不下)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炎症(如空气污染中的PM2.5、抽烟都是罪魁祸首之一),肥胖(内脏脂肪),饮食(精加工,如谷氨酸钠、过量的Ω-6不饱和脂肪酸),节食(严格限制热量摄入),塑料微粒(双酚A),杀虫剂(比如敌敌畏),糖和人造甜味剂,盐摄入不足,睡眠不足/午睡太多/蓝光影响,久坐不动,激素影响(皮质醇升高、肾上腺素长期过量、甲减)等等等等。
以上,简单总结一下:
想要控制血糖,关键在于解决根因:即胰岛素抵抗。
那就是接受自己所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比如调整自身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比如重拾久违的运动计划,想方设法去多多消耗血糖,给胰岛β细胞减减负。
讲到最后,发现好像遗忘了什么……
对,还记得一开始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1Ac)么?
空腹血糖是当下胰岛β细胞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
影响空腹血糖的关键因素有很多,包括饮食、运动、情绪、胰岛素抵抗、体内胰岛素分泌量、药物等。
晚餐过于简单,也有可能导致空腹血糖偏高。比如,只吃了一碗清汤面,会引起胰岛素大量释放,入睡后可能出现低血糖现象——出虚汗,心悸,肢体震颤等。人体在低血糖时会调动机体应激反应,升血糖的激素就会增多(还记得上面讲到的升血糖的五位好汉么),还会调动释放肝脏内贮存的糖原,甚至促进糖异生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空腹血糖会升高。
如果压力大,焦虑也有可能导致空腹血糖升高。焦虑抑郁的人经常在后半夜醒来,情绪的不快会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促进糖异生,造成空腹血糖的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Hb1Ac)则是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风险的指标。而这个指标比空腹血糖意义可能更大。
空腹血糖值正常,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这三个月来的总体血糖水平较高,很可能存在餐后高血糖情况,最好做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查。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胰腺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也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
正常人空腹血糖值在3.9~6.1毫摩尔/升,进餐后0.5~1小时后升到最高峰,但不超过8.9毫摩尔/升,2小时后回到空腹水平。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者会出现血糖值升高及节律紊乱现象。
如果空腹血糖达6.1~7.0毫摩尔/升,则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则为糖耐量减低;若空腹血糖值高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值高于11.1毫摩尔/升,即为糖尿病。
Emmm,可能有不少同学看了胰岛素抵抗,就会很好奇,有没有什么手段可以来测量当下的胰岛素水平。
其实方法有不少,比如胰岛素释放实验、C肽释放实验、胰高血糖素-C肽刺激实验和精氨酸刺激实验等等。
其实,还有一个简易方便的测算手段:
可以通过 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TG/HDL) 来确定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
3.0< TG/HDL <8.0提示胰岛素抵抗高风险,TG/HDL≥8.0提示确诊糖尿病。
TG:甘油三酯;H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注意:计算单位是 mg/dL,而中国医院测量单位是 mmol/L。
换算公式也一起奉上吧:TG:1mmol/l=88.6mg/dl; HDL:1mmol/l=38.7mg/dl
中国医院化验报告基本是以mmol/L为单位,转为以mg/dL为单位的结果,就是 TG/HDL*(88.6/38.7)即可。
……感觉把自己给掏空了,知识的搬运着实不易,走过路过看过,别忘了给个赞……
……我需要鼓励 &( ^__^ )&,大把大把的鼓励……
参考文献:
本杰明·比克曼.《人为什么会生病》.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
夏萌 .《你是你吃出来的2》.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年